能否與自己和解閱讀練習及答案
《能否與自己和解》閱讀材料
1972年獲諾貝爾獎的川端康成在獲獎兩年后自殺了,據說,除了三島由紀夫[注]的自殺對他造成的打擊外,他自身的生活也充滿了無法規避的虛無感和死亡的宿命感,平時他的情緒異常波動,完全依靠安眠藥過日子,即使寫作也要依靠藥物制造一種幻覺,離開藥物他幾乎無法生活,無法寫作。這種情景對于視寫作為生命的川端康成來說,創作力的衰竭即是生命力的衰竭,他無法擺脫這個困境。他曾說,“我什么時候能毅然自殺呢”,可見他內心的掙扎之苦。最后,他終于在盥洗室里口含煤氣管自盡,結束了生的痛苦。
再看一百年前的梭羅,他一生與孤獨結伴,他認為沒有比孤獨更好的伴侶了。1845年的一天,他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兩年后才回到康城。他曾說,他要逃避的是現在。后來他死于肺病,留下了39本寂寞的日記。他一口氣記了25年的日記,一個人要承受多大的孤獨才能25年如一日地對著紙張傾吐自己的思想和心緒啊。
顯然,他們都是面臨人生的某種困境的。伍爾芙和川端康成用自殺來解脫肯定需要巨大的勇氣;但是,我覺得張愛玲和梭羅的對生命的堅持,則需要更加巨大的勇氣,因為后者敢于放棄什么,放棄之后依然能夠活下去。
我的思路停留在這些人物上,徘徊不去。多么想從前人的身上省悟一些什么,尋到并超越一些什么。
我曾經說過要與生活和解,說到底就是與自己和解。然而,這對某些人來說并非易事——那是放棄什么之后,依然有生的勇氣,有快樂的勇氣,這也許是更高一層的境界吧。
我覺得頭發有些長了,似乎沒了型,于是打算出去走走,然后去發廊修整頭發,也許潛意識中是想通過整理頭發抵達思想的明晰吧。(有改動)
注:三島由紀夫:日本著名作家,兩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為候選人。他與普魯斯特、喬伊斯、托馬斯·曼并稱為20世紀四大代表作家。
《能否與自己和解》閱讀題題目
7. 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營造一種沉重的氣氛,引發作者對人的精神困境這一嚴肅問題的思考。
8. 伍爾芙認為,生活“總是像在懸崖邊羊腸小道上的感覺”,這是種怎樣的感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懸崖邊”充滿了危險,“羊腸小道”曲折難行。說生活“總是像在懸崖邊羊腸小道上的感覺”,就是生活沒有安全感,生命十分脆弱,隨時都會消逝,自己無法把控。
9. 文中提到的張愛玲、川端康成和梭羅是如何面對各自不同的精神困境的?請根據文中內容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張愛玲因內心有一個巨大的“結”,有說不出的苦楚,晚年選擇了閉門索居,與世隔絕;川端康成因自己創作力衰竭,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年后選擇了自殺;梭羅為逃避“現在”而終生與寂寞為伴,將自己的思想和心緒述諸日記。
10.你覺得文章的結尾有何特色?請結合全文簡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否與自己和解》閱讀題答案
7. 答案 營造一種沉重的氣氛,引發作者對人的精神困境這一嚴肅問題的思考。
8.答案 “懸崖邊”充滿了危險,“羊腸小道”曲折難行。說生活“總是像在懸崖邊羊腸小道上的感覺”,就是生活沒有安全感,生命十分脆弱,隨時都會消逝,自己無法把控。
9.答案 張愛玲因內心有一個巨大的“結”,有說不出的苦楚,晚年選擇了閉門索居,與世隔絕;川端康成因自己創作力衰竭,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年后選擇了自殺;梭羅為逃避“現在”而終生與寂寞為伴,將自己的思想和心緒述諸日記。
10.答案 本文的結尾具有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特色。文章主要是寫如何面對精神困境,結尾卻突然寫自己該出去走走,修整一下有些長了的頭發。這種寫法看似突兀,其實是把思緒重新拉回到了現實,并以“也許潛意識中是想通過整理頭發抵達思想的明晰吧”一句結尾,暗示對精神困境的思考還沒有結束,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看了“能否與自己和解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