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己成就自我閱讀練習及答案
《成己成就自我》閱讀材料
③志與己的如上關系,決定了若無必為圣人之志向,則往往難以有為己的切實功夫。立志(價值目標的確立)既構成了為己功夫具體落實的基本保證,又為以自我認同(成己)提供了根據(jù)。自我在世,總是不可避免地與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導致個體的消失,如果個體在與人共存中完全隨波逐流,一味迎合與“己”相對的人,那么,他常常便會喪失內(nèi)在的自我。與之相對,立志意味著喚醒自我,超越世俗。通過立志以超越世俗,體現(xiàn)了內(nèi)在人格的力量,這種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謂豪杰。豪杰的人格的獨立性,使他不管處于何種境地,依然保持真誠的德性和內(nèi)在的操守。
④卓然不變的豪杰之士往往帶有某種狂者氣象,故又稱狂者。狂者以真為尚,自信本心。沒有任何矯飾,亦不為外在的毀譽所左右,他不僅拒絕沉淪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戰(zhàn):“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這種狂者(大丈夫)作為獨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頂天立地的氣概。當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終極意義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終極目標是圣而非狂。不過,狂者氣象雖然非成己過程的終點,但卻可以成為走向內(nèi)圣之境的中介。自我面對世俗社會,狂者的特點在于身處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潔其身,不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狂者不斷的邁向了圣人之境,對狂者之鏡的如上提升,同時亦蘊含著對個體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構成了成圣的內(nèi)在環(huán)節(jié)。
⑤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確認自我,離開此自我,成已的過程必然是無根的。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出于外在強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過程,它更多地與內(nèi)在潛能的展開過程相聯(lián)系。
⑥豪杰氣概和狂者胸懷著重從個體存在與世俗世界的關系上挺立自我。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據(jù),但其才質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人要隨才成就。”才質不同,成圣的方式、途徑亦往往各異。
⑦與成己方式的多樣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樣性。個性的差異,決定了人格模式很難整齊劃一。走向共同的自圣之境與成就多樣的個體人格,并不矛盾。
⑧自我并不僅僅表現(xiàn)為一種人格境界,它總是具體化于現(xiàn)實的生命存在。自我身處社會之中,總是面臨各種道德責任和義務,但不能因此而無視個體生命的價值:盡道德義務不應導向否定個體的生命存在。這種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視,巧妙地解決了理性本質與生命存在的緊張關系。
《成己成就自我》閱讀題題目
1.填入第①段橫線上的關聯(lián)詞,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并不僅是 更是 B.不是 而是
C.是 也是 D.或許是 或許是
2.聯(lián)系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內(nèi)填入的兩個詞是□□、□□(順序不要寫反)(2分)
3.第④段加點詞“這一過程”是指 (2分)
4.根據(jù)③—⑥段內(nèi)容,分析豪杰如何成為圣人。(4分)
5.如“成己,要尊重 個體”是對本文部分內(nèi)容的概括,與此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3分)
A.存天理,滅人欲。(朱熹)
B.沒有公共道德,群體將不存在;沒有個人道德,群體存在將無價值。(羅素)
C.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程頤)
D.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王陽明)
6.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4分)
《成己成就自我》閱讀題答案
1.A
2.克己 成己
3.拒絕沉淪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戰(zhàn)
4.豪杰要成圣人,首先要超越世俗人格獨立;不管處于何種境地,永葆真誠德性和內(nèi)在操守。其次,要確認并挺立自我,發(fā)展內(nèi)在潛能;根據(jù)自身才質,尋找適合自己的路徑。
5.D
6.首先區(qū)分“為己”與“為人”之學的區(qū)別,提出“成己”是儒家的最高目標,“克己”是“成己”的途徑。接著提出立志是“成己”的前提,每個人要根據(jù)自身特點,處理好立志(“確立自我”)與“超越世俗”的關系;力爭達到“成己”的最高境界——“成圣”。最后強調“成圣”并不意味著無視個體存在的意義,而是要重視個體生命價值。
看了“成己成就自我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