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議論文閱讀試題和答案(3)
30.【2013年·四川省南充市】
【試題】(三)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8-21題(共8分)
謹慎“行善”
①前段時間雅安地震,在地震發生幾個小時后,很多熱心網友尤其是知名網友,通過微博轉發一些救援信息。救人一命,功德無量。但令人遺憾的是,有一些家伙不知出于何種心理,發布了一些錯誤的救援信息。他們的惡毋庸置疑,但捫心自問,在這件事上,我們這些出于善意轉發信息的人當中,也有不少人幫了忙。這樣說打擊面未免太廣,觸犯眾怒我可不敢,但說說自己總是可以的。
②地震當天,我也和很多網友一樣,盯著電腦,不斷刷新,高度緊張地關注著災區的最新動向。沒多久,一條微博進入我的視線,大意是有位媽媽傷得很重,想見女兒最后一面,請女兒看到消息后速去醫院。最后,還留下了手機號碼,方便女兒聯系。我想都沒想就要轉發,就在此時,我的電話響起來,等接完電話,已經有人澄清:“這是一條假消息,手機號碼是甘肅的,請大家不要轉發。看到有人轉發,請敦促對方刪除,以免有人上當受騙。”
③沒過幾分鐘,我的QQ開始閃爍,有人在QQ群里轉發了這個消息。我馬上胸有成竹地告訴大家,這是假消息,順便譴責了編造這條信息的家伙,因為他很無聊、很過分。回想起來,我當時應該是很得意的,因為及時指出了別人的錯誤,阻止了謠言的擴散。但在看了一下午類似的假消息后,我開始感到心虛—如果不是那個電話,我就會轉發這條消息,并且為自己的“善舉”感到自豪。美國有評論家說,一場災難發生后,前5分鐘Twitter做出的貢獻最大,但12小時后就開始幫倒忙。就我當天的感覺,這句話用在微博上同樣成立,而且時間更短。
④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我在轉發消息時,其實也在暗示大家,我很善良,很關注災區。不用捐款,更不用冒著危險親臨現場救援,只要輕輕點一下鼠標,別人就會知道,我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實際上,這種善意中包含著虛偽。當時,如果我真的有足夠的愛心和責任感,就應該撥打那個手機號碼,驗證信息的真偽,然后把自己了解的情況發布出去。當然,這件事情已經有人做了,并且對謠言做了澄清。我對此感到振奮,正因為有這些網友,微博才能自我凈化,真實的消息才得以傳遞。同時,他們也如鏡子一般,讓我看到了隱藏于自己內心深處的弱點,那就是,不愿為自己的善意付出行動。
⑤早在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出現之前,互聯網上的假消息已經層出不窮,比如,某地有小孩失蹤;比如,某地有人患白血病,需要稀缺血型,等等。有些假消息司空見慣,幾年前我上論壇時就見過,如今居然在微博上與它們再次相逢。看著那些熟悉的文字,我竟有一種“別來無恙”之感。這么多年,依然有人上當,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制造謠言的人固然可惡,但如果我們能有所行動,對消息來源和內容尋根究底,我想,大多數假消息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正如轉發一樣,慎點“轉發”也是一種善舉。如果實在拿不準消息的真假,最好不要輕舉妄動。這些,我想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18.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19.在這篇一事一議的文章中,作者是因什么事而引發議論的?(2分)
20.選文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了 論證方法,其作用是 。(2分)
21.面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行乞者”,談談你會怎樣做?(2分)
【答案】19.我在微博因善意差點轉發一條虛假救援信息。
20.對比 通過對比論證了應怎樣謹慎行善。
21.答案要點應包含“學會辨別真 假行乞者”、“真誠幫助別人”這兩方面,語言連貫,表意準確。
31.【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試題】
文言是中國文化的根
王麗
①文言是中國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間,凡中國歷史、文化、文學、政治、軍事、醫卜、農業、算學等所有重要典籍均為文言。文言是打開這個寶藏的鑰匙。身為中國人,不懂文言,很難真正了解自己的歷史文化,也很難做到“鑒古知今”。
②我們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學經典,如《離騷》《出師表》《陋室銘》《蘭亭集序》《桃花源記》……這些用文言撰寫的經典之作像一條永不枯竭的河流,滋養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這些經典與其他典籍一起化為文化基因融入炎黃子孫的血脈里,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
③曾經有人說,文言難懂難學,不夠大眾化。可是,人類是一種具有高級精神活動的動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種更深沉、更莊嚴、更典雅、更具儀式感的語言來表達。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寫的賦、表、記、銘、傳、碑、祭文、對聯等,便是這種需求的具體體現。
④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圖像時代。眾所皆知,圖像是平面的,它讓我們直接面對所謂的實際存在,而語言的抽象性卻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比之白話的直白和淺露,文言的高度凝練及其特有的含蓄、蘊藉,具有無窮的“言外之意”和“韻外之致”,為讀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創造的語言空間,其品讀過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開與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節奏和音韻,即在表達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嘆、回環婉轉、起伏跌宕、抑揚頓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話所無法比擬的語言張力。晚年在臺灣的于右任先生曾寫下《望大陸》一詩----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千千萬。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腸蕩氣、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⑥面對如此絕唱,某些對文言持有偏見的人應當要深刻地反思:時下國人語言之粗鄙低俗,整體文化教養之令人失望,是否與文言傳統的斷裂有某種關系?
(選自2013年5月15日《 中國青年報 》,有刪改)
10.第①段中加點的“這個寶藏”指代什么?“這個寶藏”對中華民族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
11.比之圖像,語言的優勢在哪里?比之白話,文言具有哪兩個特點?(6分)
優勢:
特點:
12. 在作者看來,劃線句“文言難懂難學,不夠大眾化”的觀點,導致了怎樣的結果?(3分)
【答案】
10.(4分)中國古代所有重要典籍。(2分) 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或“滋養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2分)
11.(6分)語言的抽象性為讀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2分) ①高度凝練、含蓄、蘊藉(或“具有無窮的‘言外之意’和‘韻外之致’”)(2分) ②特有的節奏和音韻,具有白話無法比擬的語言張力。(2分)
12.(3分)國人語言粗鄙低俗,整體文化教養令人失望,文言傳統斷裂。(答兩句得3分 答一句只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