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人向天的傾訴閱讀答案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閱讀材料
④這岱頂的確是一個與天對話的好地方。各種各樣的人在塵世間活久了,總想擺脫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們便選中了這東海之濱、齊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巔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銳立,頂上平緩開闊,這里有平臺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許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門口專為人類準備了一個進見的丹墀,好讓人們訴說自己的心愿。我看過幾個國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闊陰森的穹頂,及頂窗上射進的幾絲陽光,頓覺人的渺小,而神雖不可見卻又無處不在,緊攥著你的魂靈。但你一出教堂,就覺得剛才是在人為布置好的密室里與上帝幽會。而在岱頂,你會確實感到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宮門口與天帝對話。同是表達人的崇拜,表現人與神的相通,但那氣魄,那氛圍,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竊竊私語,后者是坦誠大膽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說,還可以寫,而天帝為你準備好的紙就是這些極大極硬的花崗石。
⑤這里幾乎無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寫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緩平之處,留一字兩字。山風呼嘯,石林挺立,秦篆漢隸旁出左右。千百年來,各種各樣的人們總是這樣揮汗如雨、氣喘吁吁地登上這個大舞臺,在這里留詩留字,借風勢山威向天傾訴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來了,他們對岱岳神是那樣的虔誠,穿著長長的袞服,戴著高高的皇冠,又將車輪包上蒲草,不敢傷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們受命于天,自然要到這離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國泰民安。詩人來了,他們要借這山的堅毅與風的狂舞鑄煉詩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沉吟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志士來了,他們要借蒼松,借落日,借飛雪來寄托自己的抱負。一塊石頭上刻著這樣一首詩:“眼底乾坤小,胸中塊壘多。峰項最高處,拔劍縱狂歌。”來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壯觀天地間”,陳毅刻石“泰岳高縱萬山從”。還有許多字詞石刻如“五岳獨尊”“登峰造極”“擎天捧日”“仰觀俯察”等等,其中“果然”兩字最耐人尋味。確實,每個中國人未來泰山之前誰心里沒有她的尊嚴,她的形象呢?一到極頂,此情此景便無復多說了。
⑥我們步行下山,天將黑時到了泰安城里的岱宗廟。這廟和北京的故宮一個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磚。在中國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宮一樣,哪還有第二座山配有這樣一座大廟呢?岱岳之神不是寺院里的觀音,更不是村口廟里的土地、鍋臺上的灶君,是整個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間數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廟的城樓上,遙望夕陽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著注目禮。
(原文有刪改)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閱讀題目
19.作者在第4段說“岱頂的確是一個與天對話的好地方”,這種“好”表現在哪些方面?(4分)
20.第5段大量引用了古人詩詞和刻石文字,有什么作用?(4分)
21.賞析文中畫線語句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4分)
22.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和襯托手法,請找出3例并作具體分析。(6分)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閱讀答案
19.①泰山拔地而起,岱頂高在凌霄之上。②岱頂平緩開闊,有平臺可徘徊思索。③岱頂像天宮門口,可坦誠大膽地向天直抒胸臆。④有巨石供人寫字,可以石為紙傾訴。(4分,每點1分)
20.①這些詩詞文字就是人們向天的傾訴,引用它們具體證明了作者的觀點,強化了文章的主旨。②這些詩詞文字表達了各色人等對泰山共同的景仰和贊美之情,充分體現了泰山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的崇高地位。③這些引用也增加了作品的文采,豐富了文章自身的文化內涵。(4分,每點2分,答出任意2點即可)
21.綜合使用排比、比擬、比喻等修辭手法,將正面描寫與側面襯托相結合,用富有力度而又生動形象的語言,將泰山山、石、云、霧的形態刻畫得鮮活可見,在表現云霧不堪一擊的同時,特別突出了山石的偉岸、堅定和氣勢不凡。(4分,解說手法2分,分析效果2分)
22.(示例)①第1段,用曾游黃山的經歷正面襯托今天游泰山的狀況,突出泰山歷史文化的厚重無法用文字描述。②第3段,將泰山與山上的勁松、佛寺道觀相對比,表明萬物和神靈在泰山面前都顯得卑微,從而突顯泰山的卓越不凡。③第4段,將國外的教堂的空闊陰森與岱頂的平緩開闊作對比,說明泰山是與天對話的地方。④第6段,將岱岳之神與觀音、土地神、灶君作對比,強調岱岳之神才是中華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6分,每點2分,答出任意3點即可,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得分)
看了“泰山人向天的傾訴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