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留學散記閱讀答案
《本土留學散記》閱讀材料
一天半夜,我被一陣“咔嚓、咔嚓”的按快門聲吵醒,發現W君正舉著相機對著紗窗上的一只蟬照個不停。
“三更半夜你干嗎呢?”我不無慍惱地問。
他用食指擋住撅起的嘴唇,示意我別吵,然后小聲說:“快起來看吧,蟬正脫殼呢!”我很不以為然:“這有什么好看的!”聽了這話,他倒是放下了相機,一本正經地問:“你看過蟬脫殼?”“沒有。”
他便不再理我,轉身又盯著那只蟬,每隔上三五分鐘,就“咔嚓”一張。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左右,蟬脫完了殼,W君興奮得像個孩子似的對我說:“本人記錄下了蟬脫殼的全過程,我很可能是記錄這一過程的第一個日本人!”我被他的情緒感染,也有幾分興奮。我忽然覺得,這午夜的“兒戲”,雖然與我們學的哲學專業關系不大,倒可能與戰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有某種內在的聯系呢。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許多外國人講究客套,慣于寒暄,而實際接觸起來也不盡然。一次,有位中國學生對法國同窗說:“有空到我家來玩!”這或許只是咱們中國人告別時隨口說的一句話,不想那位已經準備走開的法國同學馬上轉回身來,熱情地回應道:“我很高興到你家里去,什么時候去?”中國學生顯然缺乏準備,虛應了一句:“哪天再說吧。”
“哪天?明天行嗎?”法國同學又問。
“明天恐怕不行。”中國同學答。
“明天到底行還是不行?”法國同學窮追不舍,臉上始終掛著誠懇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國同學已面有難色。
“那么后天吧?”“那就后天吧。”無奈的回答。
這是一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我們畢竟在“模模糊糊”、“模棱兩可”中生活慣了,突如其來的“較真”不免讓我們措手不及。我發現多數國外留學生是避免使用諸如“也許”、“大概”、“差不多”之類模糊詞語的,這是否反映了一種直率、認真、誠實的處世態度呢?
“留學”中,還有兩次接受耐人尋味的致謝,使我銘心刻骨。
一次是我在足球比賽中受傷,撕裂了大腿肌肉,疼痛難忍,夜不能寐。大約后半夜兩點左右,我的房門被輕輕叩響,一位瘦削斯文的英國同學出現在門口,手中拿著一個精致的小木盒。他用還不熟練的漢語對我說:“很對不起,這么晚來打攪你。我剛從外面回來,聽說你受了傷,我想你現在一定很難受。這里有一盒我從英國帶來的專治肌肉撕裂的藥,效果不錯,請你試試吧。”
盡管他的發音不準,講的也并不流利,可在我聽來,卻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動人的表達。我不知如何表達內心的感受,只是機械地重復著“謝謝!謝謝!”不想這位英國“紳士”在感動之上又給了我新的感動,他說:“其實,我應該謝謝你。”
“為什么?”我萬分不解。
他似乎有些激動地說:“因為,你是第一個不問價錢接受我幫助的中國人。”
說完,便帶著十足英國式的自豪與滿足轉身走了,留給我一個全新的“致謝觀”和對人生、金錢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另一次接受致謝則是使人尷尬和慚愧的。在宿舍樓門口,一位法國女同學緊隨我之后進入大樓,我馬上拉住門,待她進來后才放手。沒想到這樣一個極平常的舉動卻引來那位女同學十分夸張的致謝。
“這還用謝嗎?”我笑著問。
“當然!當然!”她強調著。
“就為拉了一下門?”我覺得她未免太大驚小怪了。
“也是也不是。”她模糊了一下。
“誰都會這么做。”我說。
“你說得不對!在商店,在食堂,在許多公共場合,我看到許多人不這樣做,他們一腳把門踢開,或使勁把門推開,然后像小偷一樣閃身進去,不管后面跟上的是老人,還是孩子??赡悴皇沁@樣,所以我當然應該謝謝。”
我受到了真誠的感謝,卻絲毫也高興不起來。
《本土留學散記》閱讀題目
小題1:請說說文章題目“本土‘留學’散記”的兩個好處。(4分)
小題2:請用三句話來概括文章中留學生的四件事。(5分)
小題3:請結合全文,談談作者“高興不起來”的原因。(6分)
《本土留學散記》閱讀答案
小題1:“本土”,就是本來生長地或自己國家,“本土”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留學”,本來指在國外學習,這里加上引號有特殊含義,指向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學習;“散記”,是散文形式的一種,暗示本文記錄了幾件零散的事件。
小題2:(1)日本學生拍攝蟬脫殼的全過程;(2)法國同學較真中國學生的寒暄;(3)英國、法國同學給了我感謝。(答到1點得2分,答到2點得4分,答到3點得5分)
小題3:(1)國人做事不認真,影響了國家的迅速崛起;(2)不少中國人為人處世不直率、不認真、不誠實;(3)大部人中國人對人生、金錢和社會的認識不夠;(4)國人不會為別人著想,社會道德意識不強。(答到1點得2分,答到3點或4點得6分,大意相同即可。)
看了“本土留學散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