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馬勒閱讀答案
《走進馬勒》閱讀材料
歌樂詩,與李白精神共鳴
馬勒與同時代很多作曲家的不同還在于,這位浸潤于德奧音樂傳統的猶太人卻對中國古詩詞尤其是李白的詩篇產生了強烈精神共鳴。他在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中采用了李白、王維、孟浩然、錢起的詩篇作為歌詞,雖然這些詩在轉譯過程中已變得面目全非。羅曼·羅蘭曾指出,當我們繼承過去的杰作時,“從來不是過去在我們內心再生,而是我們把自己的影子投在過去的杰作上”。馬勒在《大地之歌》中從中國古詩而不是他更熟悉的歐洲文學中找到了與自己的心境契合的因素——對自然的體悟和熱愛、慨嘆人生的苦難以及塵世生命的短暫,而中國詩篇中對交友和宴飲之樂的歌頌,同樣吸引著馬勒,他借此表達悲觀惆悵情愫以及極度的凄美之境。
歌、樂、詩以獨特而內省的方式交融于馬勒的所有作品中,共同吟唱出一個行將結束的時代的偉大主題:人類與自然、生命與死亡、理想與幻滅……這些觸及人類終極關懷的深刻主題,強有力地激發出馬勒的創作靈感與激情,促使他的音樂沖破了古典音樂的傳統格局,以龐大而蕪雜的結構、含糊隱晦的調性、色彩奇異的配器,匯聚成一種嶄新的音樂語言,這種語言的復雜新穎注定需要時間迎來知音。
上巔峰,馬勒時代來臨
馬勒在世時主要以指揮家而知名,而作為作曲家得到的承認則與馬勒的成就以及他本人的期待相距甚遠。樂評家們喜歡稱他的篇幅宏大的交響曲為“超長的令人疲憊的交響曲”,有些聽眾則覺得馬勒是“昂貴的二流貨”。
1960年,在馬勒誕辰百年之際,馬勒的音樂迎來了復興。馬勒的交響曲和藝術歌曲日漸成為各地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伯恩斯坦等知名指揮家開始指揮錄制馬勒交響樂全集。而在半個世紀之后,在紀念馬勒誕辰150周年和逝世100周年之際,馬勒的復興可謂達到歷史性巔峰。人們開始意識到,馬勒音樂中的人性內涵非常現代,與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更貼近,因而,當代人比馬勒的同代人更能夠理解馬勒。
除了悲劇內涵,馬勒的音樂語匯在更寬廣的范圍內表現了人類復雜微妙的內心世界以及同外界的關系。沉重的陰霾與激烈的沖突、溫暖撫慰的抒情、大自然沁人心脾的美,對于今日的人們不啻為理想的宣泄與撫慰劑。馬勒生前曾悲涼而自信地斷言:我的時代會來臨。而今,正如指揮大師艾森巴赫所言:“馬勒時代已真正來臨——這意味著人們已能夠理解其音樂中所傳遞的信息”。
(節選自2011年11月25日《人民日報》)
《走進馬勒》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詩篇雖在轉譯過程中已變得面目全非,但卻對馬勒的音樂成就直接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也可反觀中國古詩偉大的藝術魅力。
B.馬勒親歷的民族和個人苦難造就了他這位音樂家,而他對中國古詩詞的靈活借用,也使他的音樂作品充滿了更多的與自己的心境相契合的因素。
C.馬勒在世時雖是一位偉大的指揮家,但是當時人們給予他這一方面的認可卻很有限,甚至有的聽眾覺得馬勒是“昂貴的二流貨”,這也與他對自己的期待相去甚遠。
D.馬勒的音樂交融著歌、樂、詩,吟唱出了觸及人類終極關懷的偉大而深刻的主題,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與激情,沖破了古典音樂的傳統格局。
E.“馬勒紀念年”應該是“馬勒時代來臨”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原因是當代人比馬勒的同代人更能夠理解馬勒音樂中的人性內涵,因此,馬勒的復興可謂達到了巔峰。
小題2: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馬勒經歷了怎樣的民族和個人苦難,造就了他這位音樂家?(6分)
小題3:文章最后指揮大師艾森巴赫說:“馬勒時代已真正來臨――這意味著人們已能夠理解其音樂中所傳遞的信息。”其中的“信息”指什么?請分條概括。(6分)
小題4:馬勒的音樂作品在當時沒有得到很好的認可,而在百年后迎來了復興,對此你怎么看?請結合文本,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8分)
《走進馬勒》閱讀答案
小題1:答D給3分,答B給2分,答E給1分;答A、C不給分。
小題2:①猶太民族雖屬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具智慧的民族之一,卻多災多難,長期顛沛流離,不斷受到種族歧視和迫害;②馬勒作為猶太人后裔,雖屬歐洲頂級音樂機構的杰出人物,卻也始終忍受著各種保守勢力的嫉恨和詆毀;③馬勒雖上下求索,但無論怎樣也擺脫不了靈魂深處無盡的孤寂感。
小題3:①內心深處無盡的也無法擺脫的孤寂感;②對自然的體悟和熱愛;③對人生的苦難以及塵世生命短暫的感慨;④人類與自然、生命與死亡、理想與幻滅等觸及人類終極關懷的主題;⑤表現了人類復雜微妙的內心世界以及同外界的關系;⑥沉重的陰霾與激烈的沖突、溫暖撫慰的抒情、大自然沁人心脾的美。(每點2分,以上六點只要答出任意三點就可給6分)
小題4:看法:好的藝術會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而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價值的肯定。(2分)(看法根據題干言之成理即可)分析:①馬勒的作品以其獨特而內省的方式交融了歌、樂、詩,表達了很多觸及人類終極關懷的深刻主題,促使他的促使他的音樂沖破了古典音樂的傳統格局,以龐大而蕪雜的結構、含糊隱晦的調性、色彩奇異的配器,匯聚成一種嶄新的音樂語言,這種語言的復雜新穎注定需要時間迎來知音。②而馬勒的同代人卻不能理解他作品中的這些內涵和形式的表達,甚至有些樂評家喜歡稱他的篇幅宏大的交響曲為“超長的令人疲憊的交響曲”,有些聽眾則覺得馬勒是“昂貴的二流貨”。③馬勒音樂中的人性內涵非常現代,與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更貼近,因而,當代人比馬勒的同代人更能夠理解馬勒。他作品中表達的沉重的陰霾與激烈的沖突、溫暖撫慰的抒情、大自然沁人心脾的美,對于今日的人們不啻為理想的宣泄與撫慰劑。④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是比較常見的,如梵高的作品就是如此,所以我們要對那些新作品報以尊重的態度。
看了“走進馬勒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