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樹閱讀答案
《青島的樹》閱讀材料
不過像巴黎的盧森堡、里昂的金頭公園,雖萬樹如云,綠蔭成幄,我可不大中意,因為游人太多,缺乏靜謐之趣。你的心靈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雖置身了無纖塵的水精之域, 仍不啻馳逐于軟紅十丈的通衢,還有何樂趣之足道?
我畢生不能忘記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學校附近菩提樹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幾座菩提樹的林子,樹身大皆合抱,而潤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極感怡悅。仰望頂上葉影,一派濃綠,雜以嫩青、淺碧、鵝黃,更抹著一層石綠,色調之富,只有對顏色有敏感力的畫家才能辨認。怪不得法國有些畫家寫生野外之際,每一類油彩要帶上五六種,譬如藍色,自深藍、靛藍、寶藍、澄藍直到淺藍,像繡線坊肆的貨樣按層次排列下來。這樣才可用一枝畫筆攝取湖光的滉漾、樹影的參差和捕捉朝暉夕陽、風晨月夕光線的變幻。大自然的“美”是無盡藏的,我們想替她寫照也該準備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著那軟綿綿的草地坐下來,將身子倚在樹上。白色細碎的花朵,挾著清香,簌簌地自枝間墜下,落在你的頭發上、衣襟上。仲夏的風編織著樹影、花香與芳草的氣息,把你的靈魂,輕輕送入夢境,帶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體味宇宙的奧妙和人生的莊嚴,于是你的思緒更似一縷篆煙,裊然上升而游于無垠之境。
回到祖國,我常感覺心靈枯燥,就因為郊野到處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穢,即使有幾株樹,也是枯黃凋萎,了無生趣,所以我曾在《鴿兒通信》里大發“故國喬木”之嘆聲。
記得我初到青島時,曾對我們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說:“青島,果然不愧這一個‘青’字,從前國人之所以名之為青,想必是為了這里樹多的緣故。”
“您錯了。”周先生笑著說,“這地方如真算個島,則從前當呼之為‘赤島’——青島之東,有一個真正的小島,其名為赤——而不能名之為青。因為它在德國人割據以前,原也是個不毛之地。從前的青島,都是亂石荒山,不宜種樹。德國人用了無數噸炸藥、無數人工,轟去了亂石,從別處運來數百萬噸的泥土,又研究出與本地氣候最相宜的洋槐,種下數十萬株。土壤變化以后,別的樹木也宜于生長,青島才真的變成青島了。”
別人從不能種樹的石山上,蠻種出樹來,我們有無限肥沃的土地,卻任其荒廢,這是哪里說起的話!(選自《蘇雪林散文選集》,有刪改)
《青島的樹》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文章開頭交待了青島的地理位置,回顧了青島屈辱的歷史,更展現了其悠久而輝煌的文明。
B.作者把青島比作是“一片汪洋的綠海”,而“各種建筑物則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島嶼之屬”,這樣寫形象地表現出了青島樹多而密的特點。
C.作者描寫的內容是青島的樹,中間卻花了不少筆墨寫里昂中法學校附近菩提樹林,而這一設計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回到祖國,我常感覺心靈枯燥”,是因為“我”對祖國落后的現狀不滿,回國前的希望與回國后的失望形成強烈的對比。
E.這篇散文寫了青島的樹,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青島的樹的喜愛。文章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文筆詼諧而又細膩。
小題2:文章題為“青島的樹”,本應著力寫青島的樹,但作者為什么濃墨重彩地描寫里昂中法學校附近的菩提樹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青島的樹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全文予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文章最后一段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復雜的,請結合全文予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島的樹》閱讀答案
小題1:BC
小題2:(6分)答案:表達自己對靜謐的茂密樹林的喜愛之情和初回國時對所見荒廢景象的失望之感(3分),烘托(襯托)青島的樹,突出見到青島的樹時的驚喜。(3分)。
小題3:茂盛、蒼翠(多、密密層層、鋪天蓋地)(2分),多人工栽植(2分),讓心靈與自然契合(能滋潤心靈)(2分)。
小題4:(6分)答案:在歷史與現實的糾結中,作者內心情感矛盾而復雜(2分):①痛恨德國人的入侵,卻又偏偏喜愛入侵者所植的樹木。情感矛盾(2分)。②入侵者炸山植樹,我們有肥沃的土地,卻任其荒廢。痛惜而無語(2分)。
看了“青島的樹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