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故鄉閱讀答案
《消失的故鄉》閱讀材料
④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約請了一位青年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夢中時常出現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親總在井臺邊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總是在冬天的水里凍得通紅。井臺上邊,幾棵茂密的龍眼樹,春天總開著米粒般的小花,樹下總臥著農家的水牛。水牛的反芻描寫著漫長中午的寂靜。
⑤那里蜿蜒著長滿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綠的稻田。我們家座落在一片鄉村景色中。而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彌漫著歐陸風情的中國海濱城市。轉過龍眼樹,便是一條由西式樓房組成的街巷,紫紅色的三角梅從院落的墻上垂掛下來。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檸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陽光的樹陰下,透過林間迷蒙的霧氣望去,那影影綽綽的院落內植滿了鮮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繪著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欞,窗內傳出圣潔的音樂。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像中活著,于我同行的年輕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屬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擁有一個依稀的夢。
⑦我依然頑強的尋找。我記得這鮮花和叢林之中有一條路,從倉前山通往閩江邊那條由數百級石階組成的下山坡道。我記得在斜坡的高處,我可以望見閩江的帆影,以及遠處傳來的輪渡起航的汽笛聲。那年北上求學,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聲汽笛至今尚在耳畔響著,悠長而纏綿,不知是惆悵還是傷感。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邊的路,石階和汽笛的聲音了!
⑧我的家鄉是開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____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態加入融會進原有的佛、儒文化傳統中,經歷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這城市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也構成了童年的夢境。然而,那夢境消失在另一種文化改造中。人們按照習慣,清除花園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過去種植花卉和街樹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裝,草坪和樹林騰出的地方,聳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他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留給我此刻面對的無邊的消失。
⑨我在熟悉的故鄉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夢幻,包括我至親至愛的故鄉。我擁有的悵惘和懷念是說不清的。
《消失的故鄉》閱讀題目
小題1:作者說故鄉消失了“我昔時熟悉并引以為驕傲的東西”,文中具體指哪些“東西”?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5分)
小題2:第八段兩處的“文化形態”的含義是什么?(4分)
小題3:文章開篇寫“我”“在日夜思念的家鄉迷了路”,結尾又再寫“我在熟悉的故鄉迷了路”,你怎么理解這樣寫的作用?(6分)
《消失的故鄉》閱讀答案
小題1:消失了一片梅林和綻放的梅花,消失了水井、井臺邊上的龍眼樹及樹下的水牛,消失了河渠、稻田等鄉村景色,消失了充滿歐陸風情的建筑,消失了通往江邊的小路、石階以及汽笛聲……
小題2:前者是指家鄉過去存在有異與內地的文化形態,即____文化融進原有的佛、儒文化傳統中的文化形態;(2分)后者是指家鄉現代文化形態,即用水泥封糊地面、改裝西式建筑,建起刻板的房屋的現代文化形式。(2分)
小題3:開篇寫“我”“迷了路”是說明家鄉變化大,變得讓“我”辨認不出來,制造了懸念為下文寫“消失的故鄉”作鋪墊;(2分) 結尾寫“我”“迷了路”則主要指在變化后的故鄉,我再也找不到早年的夢幻、至親至愛的家鄉以及家鄉特有的風情,(2分) 這樣既總結了上文,呼應了開頭,同時也深化了主題。(2分)
看了“消失的故鄉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