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答案
《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材料
一個人可以憑著自己的人格成為崇高的人,而要成為對人類有所貢獻的文化巨人,卻必須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我這里不光是指該民族的文化傳統,更指該民族正在運動著的現實的文化實踐(盧梭正是通過法國的思想啟蒙運動走向世界的)。作為自由意志的魯迅,是人類史上屈指可數的最光輝的形象之一,他可以毫無愧色地步入盧梭、拜倫、托爾斯泰、尼采們的隊列。可是他們走近人類文明的貢壇時,只有魯迅兩手空空,好像一個誤入祝壽宴席的窮人,懺悔般地自言自語:我一無所有,我一無所有。當他的同胞捧來幾本舊書向他打手勢時,他終于無限羞愧地流出了眼淚。我也像魯迅一樣流著眼淚,因為我與他一樣清楚,作為文化人,他只是一個向中國人傳播火種的轉運者或翻譯者。中國秦漢以后,每一個文化人都是注釋家。近代以來,國粹派仍在搖頭晃腦地忙于注釋,反傳統的人們則都成了翻譯家。與別人不同的是,魯迅在這種比創造更為艱難的翻譯中,把自己磨礪成了一個無從翻譯的靈魂。西方人永遠不會懂得魯迅,甚至沒有這個必要。他們只需尊崇原作者即創造者。如果要他們把魯迅迎到盧梭紀念館或諾貝爾紀念館中奉為神明,當然不合適。中國人一直懷著這種奢望,久久不肯破滅,只能說明中國人連翻譯家的東西都還遠遠沒有讀懂,也就是對于自身還完全無知。現在更有許多人叫嚷著責怪諾貝爾的同胞將我們遺忘了,不惜操起為中國人所不習慣的簽名活動,舉薦東方巨人,甚至恨不得從長城上拆下幾塊破磚,去換個諾貝爾桂冠,來為這個文明古國裝點門面。這除了無知以外,還多了一點無恥。我還為他們羞恥呢。
不知羞恥的人們啊,我們來反思一下吧。在這個世界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除了被迫貢獻了許多白銀和死尸以外,其他還貢獻過什么呢?魯迅的貧乏乃是他的民族的貧乏。
對于一個巨人來說,諾貝爾獎能算什么,得上一百回,也不過分。可是,魯迅在經過了比西方任何文化巨人都艱苦一百倍的奮斗,站到了一個巨大民族的制高點上以后,當他面對這么一項雖然高貴卻又平常的文學榮譽時,他竟然只能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輕輕地說:我不配。這是多么殘酷的清醒。
《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題目
1.第三段末尾說,魯迅“應該可以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優秀思想家、優秀文學家。而他終于沒有成為,原因乃在于他的民族”。這句話怎么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開頭說,“中國人總是用裹腳布的眼光來看待西方的領帶”,這句話怎樣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說,“要成為對人類有所貢獻的文化巨人,卻必須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這里的“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主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全文看,作者認為魯迅無緣獲諾貝爾文學獎,有哪幾方面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答案
1.魯迅思想犀利。觀察深刻,作品溢滿個人睿智,極富表現力,而且還閃爍著對人類苦難的豐富感悟和同情,戰斗堅決而徹底——從個人思想素質和文學素質上說,他“應該可以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優秀思想家、優秀文學家”。但魯迅的“現代化”的思想只是對西方人現代思想的學習和借鑒,他無法成為一個發明者、創造者,因為他沒有可以仰仗的具有時代高度的民族文化力量,從而也就沒有與西方大師相比的文學成就,所以他“終于沒有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優秀思想家、優秀文學家”。
2.由于民族的落伍,中國人總以滯后于時代的眼光去認識和理解西方的文明,這必然流于鄙夷不屑、抱殘守缺、夜郎自大的淺薄。
3.主要指“該民族正在運動著的現實的文化實踐”。
4.有兩方面的原因:個人原因和環境原因,個人原因:“他剛領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于運用和操作,無暇去做更具體更學科化的研究”,“站在這樣的文化水準上”,他拿不出堪與西方大師相媲美的文學成績。環境原因:沒有可以仰仗的本民族正在運動著的現實的文化實踐。(意對即可)
看了“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