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桿拍遍閱讀答案
《把欄桿拍遍》閱讀材料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場,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
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
辛詞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著地去工作。本來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事,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熱。40年間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閑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一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干,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擺出一副要沖上前線的樣子。你想這能不讓主和茍安的朝廷心煩?他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實在太過了,“過則成災”,終于惹來了許多的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對他也就時用時棄。國有危難時招來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閑幾年,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節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
說到辛棄疾的筆力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作一個詞人。郭沫若說陳毅“本色是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漿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云,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巖漿的滾動鼓脹,沖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后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
《把欄桿拍遍》閱讀題目
1.文章第二段敘述辛棄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壯烈史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原文相關內容,概括辛棄疾南歸后不為朝廷喜歡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全文分析:為什么作者說“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說:“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會、民族、軍事等矛盾)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錘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請聯系辛棄疾的人生遭際以及你的閱讀或生活經驗,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欄桿拍遍》閱讀答案
1.這一段介紹充滿了神奇色彩,①既照應了前文對辛“行伍出身,以武起事”的總論,②又是為下文辛詞是“用刀和劍刻成”“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作鋪墊,讓讀者看到辛棄疾作為一個武人的本色、一個政人的資本和一個詞人的成熟過程。(意對即可)
2.答案一:①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②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閑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朝廷,于是招來許多誹謗,使得主和茍安的朝廷不再重用他。
答案二:①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②他工作特別認真,簡直是個工作狂,于是招來許多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上也就對他時用時棄;③他愛提意見,45年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不停地要求痛殺賊寇,收復失地,這讓主和茍安的朝廷心煩。
3.①“把欄桿拍遍”這一動作,傳神地描述了詞人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②從這一動作中,我們可以窺見辛棄疾被迫脫離政治,只許旁觀,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后,復雜真實的內心:不滿、憤懣、焦慮、等待、企盼……(或:這一動作十分形象地傳達出辛棄疾被迫脫離政治,只許旁觀,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后,有志難申、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③“把欄桿拍遍”還是全文的文眼,它巧妙而形象地概括了詞人的一生,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意對即可)
4.聯系辛棄疾:辛棄疾生于金宋亂世,他從小立志痛殺賊寇,收復失地,南渡前是奔走沙場的勇武英雄和愛國,南歸后,被朝廷棄置不用,并屢遭排擠,他報國無門,改而作詞,“歷史的風云,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遂沖擊積聚成偉大詩作,他的詩詞大多是系心國事,評論正邪,抒發憂憤的佳作,他也因他的偉大詩篇而傳世不朽。
聯系個人閱讀或生活經驗:略(言之有理即可)
看了“把欄桿拍遍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