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里的靈魂閱讀答案
《冰雪里的靈魂》閱讀材料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約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為他哭泣。他的軀體上覆蓋著厚厚的冰雪。一個蒙羞的靈魂,一個堆積著厚厚冰雪的靈魂,一個插著無數把刀的靈魂,在兩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誰也不知道。重視葬地是農耕民族的傳統,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個民族卻不能忘記他。隔著兩千多年的歲月,李陵這個名字為什么總給人一樣的感受?人們感受到了李陵靈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遠在歷史深處沉思默想。我感到歷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與打扮任何歷史人物不同,人們念說著李陵時,總是顫動著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經。面對李陵這個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們企圖以個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靈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遠去,遠去。人們一直遙望著的,是那一個背影。
《冰雪里的靈魂》閱讀題目
1.文中最后一段說“李陵這個名字為什么總給人異樣的感受?”請問李陵給了人怎么異樣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分析第二段中戰爭場面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處提到“冰雪”。這“冰雪”有可能融化嗎?聯系原文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雪里的靈魂》閱讀答案
1.對投降叛國者人們會不假思索地鄙視、唾罵,但對于李陵,人們卻遲疑了,甚至對他懷有羞愧之情。(意思對即可。)
2.通過慘烈的戰斗場面描寫,表現了李陵驍勇善戰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寡不敵眾的無奈。與下文李陵遭受的不公正對待形成強烈的對比,交代了人們嘆息與羞愧的原因。同時反映了作者對李陵的理解和同情,引發讀者對歷史人物的重新審視。(意對即可)
3.無法融化。一方面,這“冰雪”來自外界環境,從古到今,漢族都沒有原諒投降叛國者的心理氛圍,古代即使獨持異議的司馬遷,也只是說“可能是圖謀將來有機會報答陛下”,本質上沒有(至少是不敢)原諒他的投降行為;現代的人們即使對李陵有羞愧之感,也不愿繃斷“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經”;即使有個別人試圖原諒李陵,但奈何年代久遠,眾人的觀念頑強,無法改變。
另一方面,這“冰雪”來自李陵自身,他自小受民族情感熏染,知道不會得到任何原諒,投降前“望一眼南方,深深嘆息一聲”不是眷戀,而是訣別;后來遭受滅族之禍,雪上加霜,必然徹底絕望。(認為“可以融化”亦可,務求言之有理。)
看了“冰雪里的靈魂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