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道于貴州的王陽明閱讀答案
《成道于貴州的王陽明》閱讀材料
謫居龍場三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實無華的“夷民”,他們與王陽明無親無故,卻能拔刀相助,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渡過了難關。這與京城中“各搶地勢,勾心斗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淵之別。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
“千古龍岡漫有名”,這是王陽明謫貶龍場期間所寫的詩句,用以懷念和贊頌三國時的諸葛亮。如今,這一詩句卻成了后人對他的贊譽與緬懷。這龍岡,因王陽明而名揚四海:這龍岡,被人們譽為“王學圣地”。天下的王學,無論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粵閩諸學派,抑或是日本的陽明學、朝鮮的實學以及東南亞、歐美的王學,尋根溯源,都以貴州為淵藪,以龍岡為始發地。王陽明一生中辦過三個書院,最早的便是龍岡書院,在這里傳習了第一批王學弟子,在他的《鎮遠旅邸書札》中提到陳宗魯、湯伯元等16人。王陽明的教育思想,,實際上也是在龍岡形成的,開山之作就是《龍場生問答》與《教條示龍場譜生》。王陽明思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書院。貴州的龍岡書院、江西的濂溪書院和浙江的稽山書院,構成了王學傳播的主要路線。
王陽明的文章被收入《古文觀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兩篇是在貴州所作。篇是千古不磨的《瘞旅文>,激情所致,一氣呵成,抒發憂郁憤懣之情懷,如哭如訴,句句是淚,字字是血,讀后莫不黯然垂淚。另一篇是《象祠記》,闡述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發出“致良知”的思想。
相關鏈接:
①王陽明11歲時就立下圣人之志,先泛濫于辭章,繼出入于釋教道教,再遍讀朱熹之書,經過26年的艱難探索,終無所得。直到37歲時在龍場的絕境中,王陽明放下得失榮辱,向死而生,終悟圣人之道。《王陽明年譜》:“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子事物者誤也。”
②朱熹認為;‘格物”就是向外物求天理,即通過一物一物去格,得知萬事萬物之理,最后豁然貫通,成為圣人。而王陽明認為,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格物”即正心,“致知”是良知。王陽明從此與程朱分道揚鑣,初步建立起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傳習錄》記載了王陽明對龍場悟道的體會:“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成道于貴州的王陽明》閱讀題目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對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陽明,當今人們對他的了解并不充分,尤其是忽略了他“成道于貴州”的人生經歷和思想經歷。
B.流放到環境惡劣的龍場之初,舉目無親,衣食無著,艱難困苦超乎尋常,王陽明產生了種種消極情緒,對人生非常絕望。
C.貴州龍場偏僻閉塞,貶官流放的王陽明躲在龍場附近一個安靜的小山洞里沉思、品玩 《易經》,心情好轉,生命又恢復了生機。
D.與王陽明無親無故的“夷民”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渡過難關,這些底層人民以“真情”讓王陽明感知到了“良知”的可貴。
E.“千古龍岡漫有名”,王陽明以詩明志,把自己比作隱居臥龍崗的諸葛亮,表達了渴望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5.王陽明在龍場悟出的“道”包含了哪些內容?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4分)
6.王陽明成道于貴州的人生經歷給你哪些啟示?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4分)
《成道于貴州的王陽明》閱讀答案
4.(4分)AE (A“忽略”錯,原文是“沒有充分重視”;E原文沒有“把自己比作隱居臥龍崗的諸葛亮……建功立業的理想和追求”的意思) (每項2分)
5. (4分)①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② 發揮獨立思考,尋求人性解放;③ 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④在絕境中,放下得失榮辱,向死而生,終悟圣人之道;⑤認識到“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或: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4分。每點1分)
6. (4分)啟示一:逆境既是壓力也是機遇;
啟示二:做學問不能只是承襲,還應主動思考,另辟蹊徑;
啟示三:成就事業需長期堅持,不能半途而廢;
啟示四:將知識與生命體驗或生活實踐結合,才是真正的學問。 (4分。每點1分)
看了“成道于貴州的王陽明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