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敦煌閱讀練習及答案
《面壁敦煌》閱讀材料
盧賢生
當年大千由上海遷往蘇州網(wǎng)師園時,同住園內(nèi)的葉恭綽對大千的幫助與影響很大。葉恭綽是我國著名書畫家和收藏家,他對大千說:“人物畫一脈,自吳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絕響,仇實父失之軟媚、陳老蓮失之詭譎,有清三百年,更無一人焉。”并力勸他放棄花卉山水,專攻人物,振此頹風。所以大千也說,他“西去流沙,寢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臨撫魏、隋、唐、宋壁畫三百幀,皆先生啟之也”。之后,在國民黨政府檢察院任職的馬文彥,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紹敦煌石窟壁畫,大千自己又查閱了一批資料,遂決定去探尋中國繪畫的藝術(shù)淵源,以發(fā)揚光大。
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終于來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個破廟里住下后,便帶領(lǐng)幫工和隨行的士兵清理積沙,修路開道,經(jīng)過五個月的艱苦工作,總共為309個洞窟進行記錄和編號。由于生活用品準備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畫布和顏料等畫具臨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蘭州,籌集人馬,補充物品,作長期打算。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張心智以及差廚等一行9人,從西寧包租—輛卡車,第二次來到敦煌。
臨摹敦煌壁畫工作是十分艱巨的,為了加快進度和保證質(zhì)量,大千在朋友擔保下,獲得青海主管特準,親往塔爾寺以每月50塊大洋雇到此前認識的5位喇嘛畫師。他們專為大千磨制顏料、縫制畫布、燒制木炭條。為使臨畫色彩亮麗無比而歷久不變,并能使所臨壁畫恢復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顏料多為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質(zhì),這些珍貴的顏料來自于西藏,每斤價格在40至50兩銀子之間,而且每種都在100斤以上。顏料經(jīng)精工細磨后才能使用。大千所用畫布大到數(shù)丈,喇嘛畫師拼接縫制畫布更是拿手絕活,往往是天衣無縫,不露痕跡。畫布需抹上膠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筆。
洞窟內(nèi)光線暗淡,有時他們借著日光,用—塊鏡子反射入窟內(nèi)進行臨摹。但多數(shù)時間是一手秉燭或提燈,一手握筆,有時手持電筒反復觀看多次,才能畫上一筆。洞窟里空氣滯悶,呆上半天,人就覺得頭昏腦脹。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陰冷潮濕。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則滴水成冰,無法工作。在高大的洞窟里臨摹,還必須搭梯而上。碰到藻井或離地面很近的壁畫,只能仰面或側(cè)身而臥,上下反復,時臥時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浹背。即使這樣,面對歷經(jīng)千年的敦煌壁畫,他也曾風趣地說:“有不少女體菩薩,雖然明知是壁畫,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動。”
1943年5月,大千別了莫高窟,伴隨著駝鈴聲,向榆林窟進發(fā)。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南約200華里處,它與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峽口小千佛洞都是獨立的石窟群。由于它們的壁畫和雕塑的時代特點與藝術(shù)風格很相近,同屬一個體系,所以統(tǒng)稱為“敦煌石窟藝術(shù)”。大千曾數(shù)次前往榆林窟觀摩、考察。雖然榆林窟的壁畫在數(shù)量上遠不能與莫高窟相比,但其藝術(shù)水平則完全可與莫高窟媲美。經(jīng)過一個月的艱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臨摹壁畫10余幅。其中一幅《盧舍那佛》成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從而為大千的敦煌之行畫上了句號。
相關(guān)鏈接:
?、偎麄儚某啥汲霭l(fā),途經(jīng)蘭州,進入戈壁灘邊緣的安西后,又換乘駱駝繼續(xù)前進。他們坐汽車,一千里的路程走了1個多月。在風沙彌漫中他們又騎著駱駝走完了最后一百里路,風餐露宿了三天三夜,才到達了目的地——敦煌莫高窟。(湯子祺《張大千與敦煌》)
?、诰驮趶埓笄褙炞⒌嘏R摹壁畫的時候,有人告了張大千一狀,說他在敦煌污損、毀壞壁畫。當時的國民黨行政院行文敦煌縣政府對張大千進行勸阻。敦煌縣政府立即派人前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張大千所做并非如謠言所說,也就不了了之。(湯子祺《張大千與敦煌》)
③這次來敦煌一切費用都由自己擔負,長期在敦煌,從經(jīng)濟上說,只有出,沒有入,不僅在敦煌要用錢,四川家里一大家人要吃飯,怎么辦?這些實際問題給父親帶來很大的壓力。…… 父親晚上回到上寺住處,還要作畫寄回成都,經(jīng)好友肖翼之、楊孝慈二位先生變賣后,來維持這里的龐大開支。(張心智《中華文史資料文庫·大千敦煌行》)
?、芨赣H臨摹壁畫嚴肅認真,臨摹每一幅壁畫都要找同一時代同樣內(nèi)容的壁畫互相對照參考。他說,相互參考可以使我們臨摹得更準確一些。我和李復等人的分工是每人著一種顏色,和現(xiàn)在的流水作業(yè)法相似。(張心智《中華文史資料文庫·大千敦煌行》)
《面壁敦煌》閱讀題題目
(1)下列對傳記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5分)
A.葉恭綽曾對張大千說吳道子、李公麟之后,中國人物畫壇就再無大家出現(xiàn),仇實父不夠軟媚,陳老蓮不夠詭譎,并以此勉勵他擔當重振人物畫壇的重任。
B.本文敘寫了張大千探訪敦煌的過程,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大師鮮為人知的經(jīng)歷,給人啟示。特別是他善納人言,為了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克服重重困難的精神更值得人們敬仰。
C.1941年3月,張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程,對石窟進行了記錄和編號,由于生活用品不足,被迫于年底返回蘭州。
D.“有不少女體菩薩,雖然明知是壁畫,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動。”從張大千的這句感言中可見敦煌壁畫行神兼?zhèn)?,光彩照人,實為罕見的藝術(shù)精品。
E.榆林窟與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峽口小千佛洞稱為“敦煌石窟藝術(shù)”,因為它們相鄰,且壁畫和雕塑的時代特點與藝術(shù)風格非常相近,并同屬一個體系。
(2)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為了加快進度和保證質(zhì)量,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張大千敦煌之行遇到過哪些困難?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4)成功是需要條件的,而張大千能為自己的敦煌之行畫上圓滿的句號,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分)
《面壁敦煌》閱讀題答案
(1)B給3分,D給2分,C給1分,AE不給分。(A項,“仇實父不夠軟媚,陳老蓮不夠詭譎”錯誤,原文的意思是仇實父作品的缺點是軟媚,陳老蓮作品的缺陷是詭譎; C 項 “生活用品不足”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E項 “因為它們相鄰”于文無憑。)
(2)①利用人脈關(guān)系,親往塔爾寺高薪聘請5位喇嘛畫師,讓他們精工研磨顏料,縫制巨幅畫布,燒制優(yōu)質(zhì)木炭條。②為使臨畫色彩亮麗無比而歷久不變,并能使所臨壁畫恢復如初,出重金大量購買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質(zhì)顏料。③尋找同一時代相同內(nèi)容壁畫相互參照,臨摹得更準確;流水作業(yè)加快了臨摹速度。
(每點2分,共6分)
(3)①路途艱難,環(huán)境惡劣,條件有限,換乘駱駝、汽車等交通工具,途中跋涉一千多里才抵達莫高窟。②第一次敦煌之行用品不足,畫布和顏料等畫具不能滿足臨摹需要,人少力薄,不足以應對惡劣環(huán)境和大量工作,所以返回。③開支龐大。從經(jīng)濟上說,只有出,給大千帶來很大的經(jīng)濟壓力。④工作環(huán)境艱苦,自然光線暗淡,空氣窒悶,陰冷潮濕,壁畫位置加大工作難度。⑤臨摹工作遭遇橫加指責,誣陷狀告,一度被政府勸阻并調(diào)查。(答出一點1分,兩點3分,三點4分,四點6分。)
(4)①朋友的幫助和啟發(fā):葉恭綽、馬文彥鼓勵他探尋莫高窟,在朋友擔保下雇傭到喇嘛畫師;②巨大的經(jīng)濟投入:工作之隙作畫變賣,購買高質(zhì)原料,雇傭?qū)I(yè)畫工,保證了臨摹作品的質(zhì)量;③對藝術(shù)摯愛而又能吃苦耐勞:結(jié)合遇到的困難和迎難而上談;④投入時間長:歷時兩年,全心投入;⑤考察范圍廣:臨摹了莫高窟、榆林窟大量作品;⑥臨摹效果好:畫幅巨大,臨摹準確,色彩亮麗無比而歷久不變。(每點2分,共8分,答出任意4點并結(jié)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看了“面壁敦煌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