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為霜》閱讀答案
《白露為霜》 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為這個時候,西北的胡楊,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為各處的楓葉,都如同獵獵的火焰;也不是因為南方的濕地,蒹葭白茫茫開得正盛,一年豐繁的色澤,此時為最。而是因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這個時節,早晨起來,風將一條路刮得發白,空氣里仿佛都流動著透明的鉛灰色。心里寥落又開闊,好比一幅筆法疏淡的水墨,便曉得,秋天當真來了,隨同一個終古美麗的名詞。
這個名詞,從先秦的詩歌源頭,溯流而下,唐風宋韻里,都可以聽到它的脆響——一直到今天,它和驚蟄一樣,依然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富詩歌意象、最易觸動心底柔軟部分的名詞。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結繩記事上,另一個細節的提醒。有三個最美的繩結,打在歷史的詩章上,也打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血里——關于對宇宙、所愛與自身存在的美感體驗,我們可以拈取它們來重溫夢境,那幾乎是每個人都曾經經歷或將去經歷的夢境。
第一個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八個字讀出來,凡識得漢字的,無不心旌神搖。《詩三百》是詩歌,也是原典。即使沒有后文“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這八個字,也允為最美的文字。它開啟了一個傳統——這是一個可以意會,難以言明的傳統。天地如此靜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內,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慨然千古,愴然淚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寫春天,說:“春,曙為最,逐漸轉白的山頂,開始稍露光明”,文字簡約、意境優美庶或近之,但卻沒有那蒼茫遼遠之感。美麗到了蒼茫的境界,這八個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氣質,不管碩果紅葉,如何渲染它的熱鬧,終歸是偏于幽冷肅殺的———《禮記·月令》里說:“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說的是舊時天子們多半在這個時節用兵。即使沒有實力出征,也得殺幾個罪犯,所謂“秋后正法”。掌管刑罰的司寇因此被稱為“秋官”,而文人不遇,遲暮無成,多半被稱為“秋士”。秋天被附麗的感傷色彩越來越濃厚,人們面對秋天時的情感,也就越來越偏于血親人倫。所以第二個美麗的繩結打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何事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此刻思鄉懷遠,衣裳正單,往往催生出無限的愁怨。這種思鄉懷遠的深情,和詩經中那種幾乎能帶來宇宙本體論的觸發而言,體現了一種文明的進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總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間,就有一種逝水難追、樂土不返的悲涼。被逐出伊甸園的人們,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們知道了,就永遠抹不去成人的記憶。這里面所追懷的,是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流失———而流失的總是如此美麗,我們保有的美麗回憶,如此刺傷我們的心靈。
失卻了本體,徒留了追懷,白露于是越來越清冷幽怨,但還有第三個繩結———“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時間已經是宋朝,有一個超邁豪絕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清冷肅殺間,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氣。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個洞簫,嗚嗚咽咽地吹將起來。說:你瞧瞧,清秋好時節,轉瞬即過,我們與草木同腐,如何不傷心?那人一聽,就說了一段高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他又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文明已經行進到一種衰糜難振的狀態時,還有人發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謂不負清秋。
這個人,我們都曉得,叫蘇軾,發明東坡肉的那一位。他的無數曠達之作,都是在秋天寫出來的———那草尖上可憐可愛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橫大江接水光,讓他歌詩“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年節,照樣就倜儻行過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夠拯救自己的,其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白露為霜》習題
21.請簡要分析下列加點的詞語在句中的含意。(4分)
(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結繩記事上,另一個細節的提醒。
(2)于是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年節,照樣就倜儻行過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夠拯救自己的,其為一心乎?
22.文中第2段,作者為什么要寫到胡楊、楓葉和蒹葭?(3分)
23.“美麗到了蒼茫的境界,這八個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據文章第5段內容,簡要分析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渲染這八個字的美麗境界的?(4分)
24.作者為什么說“斯人可謂不負清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白露為霜》參考答案
21.(1)提醒:從旁指點,促使注意。說秋天和白露是生命的提醒,賦予秋天和白露以人的感情色彩,讀起來很親切溫暖。
(2)倜儻:風流瀟灑。寫出了蘇藏在文明衰敗年代的灑脫、豪邁。(該題共4分,每小題2分)
22.一方面,白露會給胡楊、楓葉和蒹葭留下鮮明的季節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用這些景物特征烘托出白露自身的時分特點,突出白露和秋天的密切關系。(該題共6分,第一個方面2分,第二個方面4分)
23.作者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正面闡述,八個字表達了一種美好的妙不可言的境界;其次,用陳子昂詩歌的高遠境界作襯托:再次,和日本作品《枕草子》對比,突出這八個字的美麗境界。(該題共6分,應回答3個方面,每個方面2分)
24.作者認為,蘇軾面對個人的不幸境遇,面對宋朝的文明衰退(2分),樂觀豁達,瀟灑風流(2分),盡情享用無邊秋色所以說蘇軾不負清秋。(該題共6分,每點2分,意思不全的,適當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