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遍秋風緊閱讀答案
《甘州遍秋風緊》閱讀材料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數民族。奚: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匈奴別種。②丹梯:又稱“丹墀”,古代宮殿前石階以紅色涂飾,故稱“丹梯”。
《甘州遍秋風緊》閱讀題目
(1)上闋描寫了怎樣的畫面?渲染了怎么樣的氣氛?(3分)
(2)下闕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來抒發情感?請簡要分析。(3分)
《甘州遍秋風緊》閱讀答案
(1)描寫了秋風肅殺,沙雁低飛,云層重疊,號角聲四起,戰鼓隆隆(寫足三個意象,得1分)的蒼涼悲壯的臨戰場面。(1分)渲染了戰地緊張、戰事一觸即發的氣氛。(或者烘托了臨戰時的緊張氣氛)(1分)
(2)答案一:運用了烘托(襯托)的手法。(1分)“青冢北,黑山西”說明作戰地點偏遠,“沙飛”“路人迷”和“鐵衣冷”烘托出艱苦的戰爭環境(1分),歌頌了守邊將士在艱苦環境中奮勇殺敵的精神。(1分)
答案二: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1分)。以“戰馬血沾蹄”側面描寫戰事的慘烈(1分),借此歌頌了邊塞將士們英勇殺敵的精神(破敵報國的功績),表達了詞人的贊美之情。(1分)
答案三: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1分)實寫臨戰前的環境,殘酷的戰事,虛寫戰爭勝利后將士得到朝廷的下詔升賞。(1分)抒寫了戰爭勝利的欣喜。(1分)
《甘州遍秋風緊》賞析
詞上片一開始便點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秋風緊,平磧雁行低,陣云齊。”平磧雁行低”的“低”字,并非寫雁飛得低,而是因為景物單調的沙漠曠遠無際,與天相連,使得在無邊沙漠與無邊云天之間飛過的雁陣,在人們的視覺中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飛得很低似的。前三句中每句的最后一個字“緊”、“低”、“齊”,都提煉得十分準確,使人透過這些如實的描繪,感受到戰爭氣氛的緊張。
“蕭蕭颯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鼙。”邊聲,包括邊塞上自然界中的種種聲音和人事活動中所發出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蟲鳴聲、馬嘶聲、人喊聲等等。在這充耳的邊聲中,突出了軍營中凄厲的號角聲(戍角)和驚心動魄的戰鼓聲(征鼙)。這使人立刻意識到生與死正鏖戰急;這便在凄涼的意緒中,又增加了一種悲壯的氣氛。這里對“邊聲”的描寫,是運用了加倍渲染的手法;經過如此層層渲染,自然地逼出了一個“愁”字:“愁聞戍角與征鼙”。“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抽象情感;但通過“平磧”“雁行”“陣云”等目中所見景物之刻劃,通過“邊聲”“戍角”“征鼙”等耳中所聞聲音之渲染,卻顯得具體、飽滿而又充實。同時,這無形的萬縷愁絲,也將上片中所寫的各種景物和氣氛,暗中串織在一起,使之成為和諧的、有機相連的渾然一體。
下片承接上片意脈,描寫征戍生活的艱辛:“青冢北,黑山西。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人迷。”因為青冢和黑山均地處塞外邊陲,而且在塞北是比較突出的景觀,所以前人詩歌中常以它們作為北方邊地的代稱,并非實指,本詞亦然。邊地茫茫沙海,氣候變幻無常,往往突然天昏地暗,狂風怒吼,轉眼又風過天晴,驕陽似火。由于邊風強弱多變,致使飛沙“聚散無定”。在彌天風沙中行走,最容易迷失方向。這種惡劣而又奇特的自然現象,是中原和江南所沒有的,它進一步襯托出了兵士們戍邊的艱辛和勞苦。
全詞最后寫道:“鐵衣冷,戰馬血沾蹄,破蕃奚。鳳凰詔下,步步躡丹梯。”深秋,將士們穿上冰冷的鎧甲,沖鋒陷陣,揮戈殺敵。隨著頑敵紛紛飲刃面斃,不但騎在馬上的將士血染征袍,就連縱橫馳騁的戰馬,也血沾飛蹄。蕃奚,這里泛指北方入侵之敵。經過浴血奮戰面大破頑敵榮立邊功的將士,將受到朝廷的封賞和君主的恩賜。全詞結句“步步躡丹梯”,可以理解為想像榮立邊功后,便會受到朝廷封賞;也可理解為有功之臣正邁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賞時的情景。不管哪種解釋,都有一種號召、鼓舞的力量。
看了“甘州遍秋風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