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初天下童謠閱讀答案
《桓帝初天下童謠》閱讀材料
請為諸君鼓嚨胡②。
【注】①君:與前面的“吏”均指官吏。②嚨胡:喉嚨。“鼓嚨胡”,形容話梗在喉嚨里的樣子。
《桓帝初天下童謠》閱讀題目
21.簡析第一、二句的主要表現手法。(3分)
22.這首童謠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桓帝初天下童謠》閱讀答案
21.【參考答案】側面描寫。大麥收獲的季節卻看不見青壯年的男勞力,只是些婦女和婆婆們在收割麥子,可見戰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對農民生活的影響。(點明手法1分,兩句分析各1分)
22.【參考答案】對不能正常開展農業生產的無奈;對連年征戰導致民不聊生的憤懣;對朝廷無所作為、腐敗專制的痛恨。(任答兩點即可)
《桓帝初天下童謠》文學賞析
這首民謠收錄于《樂府詩集》,屬“雜曲歌辭”。“雜曲歌辭”是指聲調已經失傳,無所歸屬的一些樂曲歌辭。樂府民歌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其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這首民謠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反映了東漢時頻繁的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的災難和痛苦,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愛和憎。
起句“小麥青青大麥枯”,“青”與“枯”點出了時間,即農作物生長和收貨的季節,也就是農忙時節。綠油油的小麥還在生長,大麥卻已經成熟了。可是誰來收割成熟的莊稼呢?是老婦和村姑。收割本來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應該由青壯男丁來承擔。所以,開頭兩句,盡管沒有用一個字去描寫連綿戰爭的慘烈和破壞,但是從作者巧妙地選用田間勞動這一典型的場景,感受出戰爭的破壞程度,人民的生活有痛苦不堪。
第三句“丈夫何在西擊胡”點明主旨。青壯男丁干什么去了,被驅遣西征同羌人作戰去了。這里的“西擊胡”是指東漢王朝對羌族進行的三次武裝鎮壓。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漢陽人杜琦等聯合羌人起兵反抗東漢,這場斗爭堅持了十二年之久,東漢王朝因平息反抗,耗資二百四十多億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涼州、并州和關中的羌人又發動反抗斗爭,持續十年之久,所耗軍費八十余億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各地羌人又相繼對東漢發動反抗斗爭。在短短的幾十年里,羌人多次反抗斗爭,這樣就極大地動搖了東漢王朝統治的根基,同時也由于徭役的繁重,廣大農村青壯男丁征發已盡,出現民謠中所描寫的“誰當獲者婦與姑"的悲慘景象。
民謠的前三句,以典型的場面,通俗明白的語言,揭露了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緊接著,作者筆鋒一轉,通過戰爭中人民群眾和官僚貴族的鮮明對比,抨擊了封建社會的不公平,抒發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
“吏買馬,君具車”。“吏’’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稱吏。戰國以后一般指低級的官。《古詩箋》中解釋:“‘吏買馬、君具車’者,言調發重及有秩者也。”這一句,不僅反映了因戰爭耗費巨大,連官僚貴族都不能幸免,同時也說明,在戰爭中,官僚貴族只要出點錢,就可以不必去打仗,而廣大人民群眾卻要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平。
“請為諸君鼓嚨胡”。“鼓嚨胡”,百姓感到不公平,卻不敢把話說出來。但人民群眾的不滿之情卻躍然紙上。
看了“桓帝初天下童謠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