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將過金陵閱讀答案
《上巳將過金陵》閱讀材料
[注]龔鼎孳,明末清初文學家,安徽合肥人。明崇禎七年(1634年)中進士,此詩作于明亡后。
《上巳將過金陵》閱讀題目
1.詩歌第三句說“興懷何限蘭亭感”,結合此句說說詩人在全詩中表達的主要情感。(4分)
2.詩歌的末句歷來為人稱道,試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末句進行賞析。(4分)
《上巳將過金陵》閱讀答案
1.詩歌第三句說“興懷何限蘭亭感”,結合此句說說詩人在全詩中表達的主要情感。上巳那天過金陵,和蘭亭雅集是同一天,自然而然想到蘭亭舊事,但詩人談到自己的感慨不僅僅有《蘭亭集序》中的悲喜生死的慨嘆。(1)更有對故國的懷念和無奈;(2)面對飽經興亡滄桑的金陵,亡國的凄涼之感充塞詩人心中;(3)末句的“流水青山送六朝”,則情感尤其復雜:(3)一方面有世事滄桑的感傷,(4)同時又有著一種自我解脫和對放浪形骸曠達情懷的向往。(以上4點,答出任意三點給滿分,答出兩點給3分,答出一點給2分,僅答出畫雙波浪線部分給1分。有其他解說,若合情理,也可酌情給分)
2. (1)一個“送”字,把“流水青山人”格化,好像流水青山也有了人的情思,運用擬人的修辭,更易于表現詩人的情感。(2)借景抒情,用流水青山之既清新又厚重的意境充分表達詩人無盡的情思;(3)暗含對比,用流水青山的永恒與人事朝代的變遷做比,引出詩人感慨,引發讀者的深思。(以上三點,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3分,三點全答給4分。有其他解說,若合情理,也可酌情給分)
《上巳將過金陵》賞析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由廣東北返于上巳日將要經過金陵時的感懷。前兩句寫金陵史跡。陽春三月賞春的日子,靠著欄桿,沐浴著駘蕩東風,觀賞明媚春色,本該何等歡快!可是,詩人卻依稀聽到《玉樹后庭花》的曲調余音裊裊。“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臺城》)于是不禁聯想起陳后主迷于聲色,終至亡國的故事。詩人凝望空闊浩渺的長江,又不禁想起當年晉武帝命王浚伐吳,“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的史實。于今,當年的攔江鐵鎖卻如郊野荒煙般消散了。這兩句詩正面對仗,寫景與用典水乳交融,首句暗示南明福王朱由崧荒淫誤國,次句指清兵渡江、福王被俘、南明覆亡的結局則更明顯,同時還將詩人的故國之思和傷感情緒融匯其中。第三句宕開一筆,寫的不是金陵舊事,但與前兩句也有內在氣脈相通。353年(東晉永和九年)上巳日,王羲之在與友人聚會時乘興揮筆,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此刻,詩人想起序文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為之興懷”的慨嘆,更是感慨無限,倍添興亡之感了。在這句詩墊襯蓄勢的基礎上,末句又回到金陵舊事上,并將全詩推向了高潮。“江山依舊,人事全非。”金陵一帶亙古長存的流水青山,送走了孫吳往后的六個朝代,不也同樣送走了曾建都金陵的朱明王朝么?往事如今成追憶,但畢竟一去不復返了。被迫屈節仕清的詩人通過這首詩婉曲地表達了對故國無可奈何的痛惜懷念之情,也顯示出他的詩歌典雅婉麗的風格。
看了“上巳將過金陵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