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閱讀答案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閱讀材料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閱讀題目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
A.少陵詩高絕千古 絕:超越
B.只一開卷,閱其題次 次:等次
C.豈放翁為詩與少陵有二道哉 道:主張
D.是直以《山居》《村居》《夏日》《秋日》 直:只是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且國將亡,必多忌,躬行桀、紂,必曰駕堯、舜而軼湯、武。(4分)
?、贫胖畾v陳時事,寓諫諍也;陸之絕口不言,免羅織也。(4分)
10.依據文本,概括陸游詩作選材單一的原因。(3分)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閱讀答案
6.(3分)B【A.冗:閑散。C.取:迎接。孥(n):文中為妻和子的統稱。D.隨:因循隨俗?!?/p>
7.(2分)C(連詞,表結果,有因而的意思。A.助詞,取獨/助詞,定語后置標志。B.均讀作wi;介詞,被/介詞,替、給。D.副詞,表推測、估計,譯為大概、或許/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
8.(3分)B(次:編排。)
9.⑴(4分)況且一個國家即將滅亡,一定有很多忌諱,(國君)自身的行為如同桀、紂,卻偏要說自己的德行勝過堯、舜、湯、武。(且躬行軼各1分,句意1分。)
?、?4分)杜甫(在詩作中)逐一陳述時事,寄托直言規勸之意;陸游(在詩作中)閉口不言(時事),為的是避免被人陷害。(歷陳諫諍羅織各1分,句意1分。)
10.(3分)①時局變亂,朝中大臣只顧享樂而不為國事考慮,陸游作詩只為了卻詩債;②國君(朝廷)昏庸殘暴,陸游為避禍而明哲保身。(答對一點,1分;兩點,3分。意思對即可。)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參考譯文
寫詩并不難,難的是選材。選材水平高那么詩歌的價值就大,選材水平低那么詩歌的價值就小,因此選材的事不可不慎重。杜甫詩歌水平高,超越千年,自然不必說,就是他詩歌的選材,(也)早已位居百尺高樓之上了。杜甫詩歌的選材不能全部舉出,姑且就其中的一部分來談一談:《哀江頭》《哀王孫》,是以傷亡國為題材的;《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前后出塞》這些詩篇,是以悲戍役為題材的;《兵車行》《麗人行》,是以安史之亂初期為題材的;《達行在所》三首,是以慶祝國家復興為題材的;《北征》《洗兵馬》,是為收復國土而高興,期待天下太平的。只要一翻閱他的詩集,瀏覽其題目的編排,一種憂國憂民、悲喜交加的思想感情,以及宗廟淪陷為廢墟、戰士戍守邊關的痛苦,仿佛就在眼前。他的詩歌選材如此,他的詩歌又怎會不令人痛心入骨呢?
陸游的詩卻不是這樣,他的詩數量最多,但是選材最單一,不過《山居》《村居》《春日》《秋日》《即事》《遣興》罷了。難道陸游寫詩的主張和杜甫不同嗎?安史之亂,國家土崩瓦解,郭子儀、李光弼這些人,精忠報國,有勇有謀,在當時超出同輩,終于光復了大唐。杜甫在《八哀》詩中,已經大略地記敘了這些人,而在《洗兵馬》一篇中,又把這些人放在一起加以贊嘆,杜甫不是隨便寫的。南宋時,皇帝被囚禁,趙構偏安杭州、越州,他們蒙受羞辱及處境危險(的時刻)也就來臨了。講理學的人盡管竭盡全力,但終究沒有挽救時局變亂的才能。在朝的眾大臣,都沉湎于詩酒,迷戀于湖光山色,不考慮國家(治亂)的大計。這樣,(陸游)只是拿《山居》《村居》《夏日》《秋日》,來償還所欠的詩債罷了。況且一個國家即將滅亡,一定有很多忌諱,(國君)自身的行為如同桀、紂,卻偏要說自己的德行勝過堯、舜、湯、武。
宋朝自紹興年間以來,對來犯的少數民族主張和議、增加歲幣、封加尊號、朝廷地位驟降、搜括百姓財物、殺戮大將,沒有什么邪惡、丑陋的事情不做,百姓沒有人敢說話,陸游又怎么能夠將這些反映在詩歌里從而自找罪受呢!所以,杜甫的詩歌里有人,的確是有人;陸游的詩歌里無人,的確是沒有人啊。杜甫(在詩作中)逐一陳述時事,寄托直言規勸之意;陸游(在詩作中)閉口不言(時事),為的是避免被人陷害。
看了“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