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閱讀練習及答案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閱讀材料
頭白眼花行作吏, 兒婚女嫁望還山。
心猶未死杯中物, 春不能朱鏡里顏。
寄語諸公肯湔祓③,割雞④令得近鄉關。
[注] ①凌云:椐《史記》記載,司馬相如所作《大人賦》飄飄有凌云之氣 ②陸沉:沉晦埋沒;黃綬:黃色印綬,低級官吏的標志。③湔祓(jiān f):推薦提拔。④割雞:治理一縣的代稱。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閱讀題題目
8.本詩首聯運用了哪些手法?請選擇其中兩種簡要分析。(5分)
9.請概括詩中王文通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并作簡要分析。(6分)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閱讀題答案
8.首聯運用用典、對比手法。(2分)首先,詩人借司馬相如的典故來寫老友的才華橫溢;整聯又將高才與不遇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是凌云,一是陸沉。(2分)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憤懣(或對執政者的譴責)。(1分)
說明:手法2分,分析手法2分,思想感情1分。手法還可答反問、借代。何意陸沉黃綬間?以反詰之語表現對朋友的同情。黃綬,根據注解,是借代修辭。
9.①才華橫溢,位沉下僚:首句說老友有像司馬相如那樣的才華卻只是身處下僚。(2分)②迫于生計,委身官場:頭白眼花卻仍奔走仕途,兒婚女嫁之后,才可掛冠歸去。寫友人為官是迫于生計,非其本愿,見出他的品格。(2分)③壯心猶在,盛年已逝:心猶未死,說明內心仍有所追求;春不能朱鏡里顏,春天能使萬物復蘇,但不能恢復他青春的紅顏。(2分)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賞析
“故人昔有凌云賦”一句,借司馬相如的故事來寫老友的才華橫溢。漢武帝讀司馬相如所作的《大人賦》,“飄飄有凌云之氣”,見《史記·司馬相如傳》。但接下來筆鋒一轉:如此才士,為何沉淪下僚呢?這一句以疑問形式出之,更能表現憤懣之情,它是慨嘆,但更是責問,是對執政者的譴責。“陸沉”一詞出于《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意思是說:雖在陸地,卻如沉于水一般,比喻生活在人世間而實際過著避世的生活。故后人常用來稱所謂“市隱”、“吏隱”之類的處世態度,如《史記·東方朔傳》:“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也兼含沉晦埋沒之意。“黃綬”是黃色的印綬,低級官吏的標志。這一句既寫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沒,也是暗寫友人的亦官亦隱。此聯將高才與不遇相對比,一是“凌云”,一是“陸沉”,有轉折跌宕之勢,故方東樹評為:“起敘事往復頓挫。”(《昭昧詹言》)
中間二聯對“陸沉黃綬”加以生發。“頭白眼花”本應是兒孫繞膝、安度余年的時候,此時卻還要奔走仕途。待到“兒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掛冠歸去,終老家山。“兒婚女嫁”用《后漢書·逸民列傳》中向子平的典故,寫友人的為官,實是迫于生計,非其本愿,見出他不慕榮利的品格。“心猶未死杯中物”,飲酒的豪興尚不減當年,但“春不能朱鏡里顏”,春天能使萬物復蘇,但不能恢復他青春的紅顏(朱,這里作動詞用)。豪興猶在,盛年不再,頸聯又是一個轉跌,在豪放曠達中含無限感慨。即以“心猶未死”一句而論,貌似放達,內里卻有種種牢騷抑郁。
尾聯則為友人向執政諸公吁請,希望他們從中斡旋,讓他能在近鄉之處做一個地方官。“湔祓”一詞為黃庭堅所常用,源出《戰國策·楚策》:“今仆之不肖,……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獨無意湔祓仆也,使得為君高鳴屈于梁乎?”亦作“剪拂”,見劉孝標《廣絕交論》:“剪拂使其長鳴。”原意是拂除舊惡,后多用作薦拔之意。“割雞”用作治理一縣的代稱,語出《論語·陽貨》。孔子到了子游作縣宰的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肯,即“肯不肯”,出語宛轉,但仍包含怨憤不平之意。“割雞”則呼應首聯的才高位卑,表現出詩人組織的綿密。
看了“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