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晦堂記閱讀練習及答案
《養晦堂記》閱讀材料
曾國藩
凡民有血氣之性,則翹然而思有以上人。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終身幽默,暗然退藏。彼豈與人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
蓋《論語》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曾不得與首陽餓莩挈論短長矣。余嘗即其說推之,自秦漢以來,迄于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 為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以異也。而其間又有功業文學獵取浮名者,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及 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于高明。曾不知 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之營營者行將同歸于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豈不哀哉!
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于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昔周之末世,莊生閔天下之士湛于勢利,汩于毀譽,故為書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稱董梧、宜僚、壺子之倫,三致意焉。而揚雄亦稱;“炎炎者滅,隆隆者絕。高明 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無所求。饑凍不足于事畜而無怨;舉世不見知而無悶。自以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勢盡 意索,求如尋常窮約之人而不可得,烏睹所謂焜耀者哉?余為備陳所以,蓋堅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觀省焉。
【注釋】①首陽餓莩:指伯夷、叔齊。
《養晦堂記》閱讀題題目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率常終身幽默 幽默:詼諧
B.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 加 超過
C.莊生閔天下之士湛于勢利 湛:深陷
D.饑凍不足于事畜而無怨 事:侍奉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童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 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自得于中,而外無所求 亦觀省焉
文之不可絕于大地焉者,曰明道也 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于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A.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于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B.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于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C.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于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D.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于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闡發了這樣的道理:生前有一時之榮者,往往不一定有永恒之名,有永恒之名者,往往不一定生前有一時之榮。
B.作者認為權勢地位不足貴,功業文學不足貴,真正可貴者乃人之品格。對當時那些“處高位而獲浮名者”不無譏刺、鞭撻。
C.晦與顯,也就是寂寂與赫赫,與其相聯的卑與高、貧與富,正是兩個對立的極端,作者抓住這兩個極端議論,好惡寓于其中。
D.作者表明他寫本文的旨意,卻不是像莊子那樣為了“戒人以暗默自藏”而是為了“堅孟容之志”。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1分)
(1)蓋《論語》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曾不得與首陽餓莩挈論短長矣。
(“蓋”“馬千駟”“曾”“挈論短長”)
《養晦堂記》閱讀題答案
5.A(幽默:深靜。)
6.C(A項均為連詞,前者表并列,后者表順承。B項均為語氣詞,前者表陳述語氣不譯;后者表祈使語氣,吧。C項均為介詞,在。D項,前者用作兼詞,于此,從中;后者語氣詞,了。)
7.D(聯系上下文,根據語意和文言虛詞判斷)
8.D(本文的宗旨包含“戒人以暗默自藏”和“堅孟容之志”兩種,不唯一。)
9.(1)《論語》記載齊景公雖有四千匹駿馬,竟然不能和首陽山餓死的人評論長短(比不上首陽山餓死的人)。
(“蓋”“馬千駟”“曾”“挈論短長”)
(2)等到他們身死之后去看,他們與當日的蠅營狗茍而生、草草而死的奴仆、差役、行為卑污者、經商小人等,沒有什么不同。(“及”“身沒”“賈豎”“營營而生”“無以異也”,倒裝。)
看了“養晦堂記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