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何易于閱讀練習及答案
《書何易于》閱讀材料
益昌民多即山樹茶,私利自入。會鹽鐵官奏重榷筦①,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易于視詔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賦以毒民乎!”命吏鏟去。吏爭曰:“今鏟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寧免竄海裔耶?”易于曰:“吾寧愛一身而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即自縱火焚之。觀察使聞其狀,以易于挺身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喪,子弱業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輒出俸錢,使吏為辦。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杖者,易于必召坐食,問政得失。庭有競民,易于皆親自與語,為指白枉直。罪小者勸,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獄無系民,民不知役。改綿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
會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狀者,且曰:“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賦如何?”曰:“上請貸期,不欲緊繩百姓,使賤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費不足,遂出俸錢,冀優貧民。”“饋給往來權勢如何?”曰:“傳符外一無所與。”“擒盜如何?”曰:“無盜。”樵曰:“予居長安歲聞給事考則曰某人為某縣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問其政,則曰:”某人能督賦,先期而畢,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費,某人當道,能得往來達官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盜。”縣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對,笑去。
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為切。至如緩急補吏,則曰:“吾患無以共治。”膺命舉賢,則曰:“吾患無以塞詔。”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
(選自《唐文粹》)
〔注〕①榷筦:榷(què),專利;筦,同“管”。意為:專賣制度的管理。
②矧(shěn):副詞,況且、何況。③傳(zhuàn)符:用作證件的東西,有事可作憑證。
《書何易于》閱讀題題目
6. 下列各句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刺史崔樸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酒 從:使……跟隨,帶領。
B. 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 奪:改變。
C. 改綿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 視:同……一樣。
D. 膺命舉賢,則曰 膺:承受,接受。
7. 下列各句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現代漢語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 子弱業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輒出俸錢。
B. 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為切。
C. 至如緩急補吏,則曰:“吾患無以共治。”
D. 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
8. 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 易于輒出俸錢,使吏為辦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 觀察使聞其狀
令兩虎相斗,其勢不俱生
D. 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9. 下列各句中全部正面表現何易于“體恤他人”的一組是( )
①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②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③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 ④即自縱火焚之
⑤必召坐食,問政得失 ⑥吾患無以共治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0.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何益于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他為政清廉,急民所急,抵制苛政,并勇于擔過。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官員,這是難能可貴的。
B. 文中記述何易于為刺史引舟,易于回答刺史的幾句話說得嚴正而又得體,使一班達官貴人慚愧得無地自容,最終跳舟而去。
C. 作者與縣民對話時,對考核中給予何易于的不公正評價明確提出質疑,揭露了當時官場的黑暗,也對考績制度作出了批判。
D. 文章虛實并用,詳略得當:益昌事是實寫,羅江事則是虛寫;實寫中,拉纖、抗苛政是詳寫;出俸理喪、款待納賦老人則是略寫。
《書何易于》閱讀題答案
6. B項“奪”意為“強行剝奪”。
7. B項兩個“以為”都是“認為”的意思。A項“不能”今義表示“不能夠”;古義則強調“沒有能力”。C項“緩急”今義指“緩和與急迫”;文中作偏義復詞,單 指“急需”的一面。D項“及其”今義相當于“和他們(它們)的”,如《中國古代小說及其發展規律》;文中的“及其”相當于“等到……時候”“當……(情 況)發生時”。
8. C項,都作代詞,“這種(情況)”。A項前“而”作轉折連詞,“然而”“卻”;后“而”作連詞,表示遞進關系,“而且”。B項前“為”作介詞,用于動詞前 表對象,“替、給”;后“為”作介詞,表被動,“被”。D項前“以”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把”;后“以”作動詞,“認為”。
9. ②只是間接表現何易于的行為打動了刺史等人;③是詔書的要求;⑤是考核官吏者的說法:這三句均不合要求。
10. 對“易于考止中上”明確提出質疑的是益昌縣“能言何易于治狀者”。而非C項中所說的本文“作者”。
看了“書何易于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