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成帝營陵寢疏閱讀練習及答案
《諫成帝營陵寢疏》閱讀材料
注: ①錮:用金屬溶液填塞空隙。
《諫成帝營陵寢疏》閱讀題題目
(1)對下列語句中劃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 離:遭受
B.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離以十萬數 物故:死亡
D.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 顧:回頭
(2)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 )
A.棺槨之作,自黃帝始
下錮三泉,上崇山墳
B.丘隴皆小,葬具甚微
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C.以北山石為槨
積土為山,發民墳墓
D.始營初陵,其制約小
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3)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作者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亂君。
(4)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
2)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
3)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
《諫成帝營陵寢疏》閱讀答案
(1)D
(2)B
(3)A
(4)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栽樹木(作標記),后來的圣人改用棺槨。
2)后來,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到了 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燒了里面的葬槨。
3)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節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榜樣。
《諫成帝營陵寢疏》參考譯文
我聽說賢德圣明的君主,廣泛地觀察產生和死滅,窮盡事物的情理,并且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在霸陵,回頭對群臣說:“唉!用北山的石頭做棺槨,別人怎么能夠打開呢?”張釋之進言說:“假如它里面有能讓人產生欲念的東西,即使用金屬溶液填塞,南山還是有空隙;假如它里面沒有讓人產生欲念的東西,即使沒有石頭做的棺槨,又擔心什么呢?”死去的人沒有終點,但國家有興旺衰敗的時候,所以張釋之的話,是長遠的打算。孝文皇帝醒悟了,就薄葬,沒有在墓上筑起高大土堆。
《易經》說:“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栽樹木(作標記),后來的圣人改用棺槨。”使用棺槨,是從黃帝開始的。黃帝葬在橋山,堯葬在濟水的南邊,墳墓都很小,陪葬的物品很簡單。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葬在畢地,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宮祈年館下,都是沒有大的土堆的地方。這是圣明的帝王、賢明的志士深謀遠慮使之長久的計策。等到吳王闔閭,違反禮制實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國人挖掘了他的墳墓。秦始皇葬在驪山的旁邊,在下面用三泉的溶液填充,在上面筑起大的土堆,它高五十余丈,縱橫五里多,用水銀當做江海,用黃金當做鳧雁。天下人苦于他的役使而反抗他,驪山墓的建造還沒有完成,而周章的百萬大軍到了它的下面。項羽焚燒了驪山的宮室,去的人都看見墳墓被挖掘。后來,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燒了里面的葬槨。自古到今,安葬沒有比秦始皇更隆重的人,數年之間,在外遭遇項羽火燒的災難,在內遭遇牧童的禍害,難道不是很悲哀嗎!因此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得越簡單,見識越深遠的人安葬的規模越小。沒有德行缺乏見識的人,他們安葬得越隆重,墓上筑起的土堆越高,宗廟很華麗,被發現挖掘得也越快。由此看來,墓地明暗的效果,安葬的好壞,十分清楚了。
陛下即位,親自做事,注重節儉,建造初陵,它的規模很小,天下人沒有不稱贊您的賢明的。等到遷移到昌陵,增加墻的高度,堆積土成了山,挖掘老百姓的墳墓,數以萬計,營造里邑住宅,工期緊迫,費用以百萬計。死去的人在陰間痛恨,活著的人在人間憂愁,怨氣在陰陽間流動,加上饑荒,死亡、流離失所的人以十萬計,我特別憐憫他們。陛下十分仁慈善良,聰明豁達超過當世,應該發揚漢朝的厚德,光大劉家的美德,發揚光大五帝三王,卻與殘暴的秦國暴亂的國君競相奢侈,攀比造墳墓,違背了賢能者的心意,失去了萬世的安寧,我私下替陛下為此感到羞恥。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節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榜樣;秦始皇增加墳山的深度和高度,因為奢侈產生禍害,足以把它作為警戒。初陵的規模,應該聽從公卿大臣的議論,來平息老百姓的怨言。
看了“諫成帝營陵寢疏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