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劉昉傳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隋書劉昉傳文言文閱讀材料原文
隋書劉昉傳文言文閱讀題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后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B.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后/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C.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后/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D.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后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由父親傳位或傳業給嫡長子,而不是一般意義的最年長的兒子。
B.高祖,古帝王的廟號之一,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此處是指隋高祖楊堅。
C.司馬,在這里指古代職官名。殷商時代開始設置,掌管軍政和軍賦;隋唐以后,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D.古時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須行冠禮,以示成年;滿18歲的女子結發,用笄貫之,因此稱為及笄。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昉一生備受重用。北周武帝時侍奉太子,隋宣帝時與御正中大夫顏之儀一同被親信,隋靜帝時為司馬,隋高祖時進位柱國。
B、劉昉生性狡詐。他與鄭譯謀劃,讓高祖輔佐朝政;又通過計策使宣帝未弱冠的弟弟宇文贊返回王府,被高祖認為有定策之功。
C、劉昉自恃功高,驕傲自大。高祖想派他去監軍,他借未嘗為將之故推辭;又常常游玩縱酒,不把自己職責之事放在心上。
D、劉昉被殺,關鍵是因為與梁士彥、宇文忻謀劃造反之事泄露,起因是劉昉游玩縱酒,不以職責為念而得不到高祖重用。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及帝不悆,召昉及之儀俱入臥內,屬以后事。(5分)
(2) 高祖深銜之,以高颎代為司馬。是后益見疏忌。(5分)
隋書劉昉傳文言文閱讀題答案
4. C
5. D.(滿15歲的女子結發,用笄貫之,因此稱為及笄。)
6. A(宣帝和靜帝都是周朝皇帝,不是隋朝皇帝。且進位柱國不能看作是受到重用。)
7.(1) 到宣帝不行時,宣帝召劉昉和顏之儀都到臥室里去,把后事囑托給他們。
(關鍵字悆俱屬各1分,倒裝句以后事1分,句意1分。)
(2) 高祖很記恨他,讓高颎代他做司馬。此后劉昉漸漸地被疏遠猜忌。
(關鍵字銜為益見疏忌各1分,句意1分。)
隋書劉昉傳文言文參考譯文
劉昉,博陵望都人。劉昉生性狡猾,有奸術。北周武帝時,因他是功臣之子,而入朝侍奉皇太子。到北周宣帝繼位后,他憑著技藝和奸佞而被宣帝親近,出入宮廷,寵幸冠絕一時。他被授為大都督,遷為小御正,與御正中大夫顏之儀都被親近信任。到宣帝不行時,宣帝召劉昉和顏之儀都到臥室里去,把后事囑托給他們。宣帝嗓子啞了,不能再講話。劉昉看靜帝太小,不堪國家的負擔。劉昉向來就深知隋高祖,又因他是皇后的父親的緣故,有大名于天下,于是與鄭譯謀劃,讓高祖輔佐朝政。高祖為北周丞相后,任命劉昉做司馬。當時宣帝的弟弟漢王宇文贊住在皇宮里,每每與高祖同帳而坐。劉昉把些美妓獻給宇文贊,宇文贊很高興。劉昉趁機勸說宇文贊: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眾望所歸。靜帝是小孩子,不懂事,怎能干大事!現在,先皇帝剛剛去世,群臣尚在擔憂。大王您暫回王府去,等事情安寧之后,您再入宮當天子,這是萬全之計呀!宇文贊當時還未成人,見識平庸低下,聽了劉昉這番話,以為是真的,于是聽了他的話。高祖因劉昉有定策之功,授他上大,封他為黃國公,與沛國公鄭譯都是心腹。劉昉自恃其功,頗有驕傲之色。但他生性粗疏,特貪財利,富商大賈從早到晚都有很多在他家里。那時尉遲迥起兵反叛,高祖令韋孝寬討伐他。官軍到了武陟,諸將行動不一。高祖想派劉昉或鄭譯去監軍,因此對他們說:要派心腹去統領大軍,你們這兩個人,誰去啊?劉昉說未曾為將,鄭譯又以母親年老為托辭,高祖不高興。高颎請求讓他去,于是派他去監軍。從此高祖對他們的恩寵和禮遇漸漸差了。另外,王謙和司馬消難相繼謀反,高祖很擔憂,廢寢忘食。劉昉游玩縱酒,不以職責為念,相府的事情,多被遺忘丟下。高祖很記恨他,讓高颎代他做司馬。此后劉昉一天天被疏遠猜忌。高祖受禪后,他升任柱國,改封為舒國公,閑居無事,高祖不再用他。劉昉自認為是佐命元勛,中途被疏遠,心里很不安。后遇京城鬧饑荒,皇上下令禁酒,劉昉卻派妾租房子,當壚賣酒。治書侍御史梁毗上奏高祖,彈劾劉昉,有詔不處理他。當時柱國梁士彥、宇文忻都失職怨憤,劉昉與他們交往,多次來往。于是謀劃造反,答應推舉梁士彥為皇帝。后來事情泄露,皇上追究不放。劉昉自知躲不脫,默然無語。于是被殺,全部家產被沒收。
看了“隋書劉昉傳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