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重樹木》閱讀答案
《樊重樹木》閱讀原文
《樊重樹木》閱讀習題
1. 解釋句中的加點詞:
(1)向之笑者 (2)咸來求假焉
2.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3. “此之謂也”說的是什么道理?對你有何啟示?
道理:
《樊重樹木》閱讀答案
1. 君子具有不慕富貴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茍,豁達大度,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2 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種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種樹。
3. 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準備,有長遠打算。 啟示:學習也是如此
《樊重樹木》閱讀譯文
樊重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后,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都反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 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做一年的計劃,不如種谷子;做十年的計劃,不如種樹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呀!
《樊重樹木》文學常識
《齊民要術》是我國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古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統總結了在此以前中國北方的農業科學技術,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齊民要術》由序、雜說和正文三大部分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一般認為,雜說部分是后人加進去的。
達爾文說,他的人工選擇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的影響,這部書指的就是《齊民要術》。
賈思勰,我國古代農學家。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他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后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后,他開始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并因此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生產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中國北魏的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使中國現存的最早最完整的農書。它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餓、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