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記》閱讀答案
《冷泉亭記》
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復湖,易為形勝。先是領(lǐng)郡者,有相里君造虛白亭,有韓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后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故吾繼之,述而不作。
《冷泉亭記》習題
4.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可以導和納粹 納:吸納?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邊界
C.述而不作 作:做文章? D.可勝言哉 勝:盡
5.下列各項都是對“冷泉亭風景”描寫的一項是(2分)
①由寺觀言,冷泉亭為甲 ②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
③矧又潺湲潔澈 ④山樹為蓋,巖石為屏 ⑤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
A.?②④⑤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6.下列各項對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冷泉亭建在靈隱山的下面,石門澗的中央,靈隱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雖然高不到十六尺,寬不超過兩丈,但是這里集中了最奇麗的景色,包羅了所有的美景。
C.余杭這個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們都是當時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為右司郎中時修建的。
D.作者喜歡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風景秀麗,二是人們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塵,心舌之垢”就可以摒棄。
7.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4分)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冷泉亭記》答案
4.C(作:建造亭子)
5.B(①這是對冷泉亭的評價;⑤這是對五亭美景的贊美)
6.C(這座亭子是元藇修建的)
7.(1)在這種情況下,五座亭子可以相互望見,就像五個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說,全郡的美景都在這些地方了。(注意:“列”“殫”各1分,整句通順2分)
(2)這就是治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謹慎取用的緣故(原因)啊!(句式、“所以”、“學者”各1分,整句通順1分)
《冷泉亭記》譯文
東南地區(qū)的山水勝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靈隱寺的景致最為突出;寺廟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靈隱山下面,石門澗中央,靈隱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寬不超過兩丈,但是這里集中了最奇麗的景色,包羅了所有的美景,沒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愛它花草的芬芳,樹林的茂盛。在這里可以吸入純凈新鮮之氣,使人心平氣順,使人氣血舒暢。夏夜,我愛它泉水輕流,清風涼爽。在這里可以消去煩惱,解脫酒醒后的疲憊,激發(fā)游人的興致。山上的樹林是亭子的大傘,四周的巖石是亭子的屏障,云從亭子的棟梁上生出,水與亭的臺階相齊平。你坐著玩賞,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腳;你臥著玩賞,可在枕上垂竿釣魚。又加清澈的潺潺澗水,不息地緩緩在眼下流過。不論你是個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聽到的邪惡門道,你想著的要說的骯臟念頭,不待那清泉洗滌,一見冷泉就能除去塵垢。不知不覺中給人的利益、好處說不完!所以我說:冷泉亭,是余杭郡最優(yōu)美的地方、靈隱寺第一的去處啊!
余杭郡從郡城到四郊,山連山、湖連湖,有極多風景秀美的地方。過去在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虛白亭;仆射韓皋,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筑觀風亭;給事盧元輔,筑見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這個冷泉亭。在這種情況下,五亭相互可以望見,像五個手指并列一樣。可以說,全郡的美景都在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經(jīng)全筑好了。后來主持郡政的人,雖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繼任到這里以后,只是記述其事而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冷泉亭記》導讀
到杭州游靈隱寺,用得上"熱鬧"二字。人流、香火、音響,加上火辣辣的太陽。到哪里找一個涼快清爽的去處呢?那就出寺門往西行,去冷泉亭。
冷泉亭最可人的,是枕在一條潺潺流淌的清溪之上。亭雙層方形,黛瓦丹柱,由16根圓柱構(gòu)成一個開敞、寬闊的空間。來到亭中,會立刻感到心如澡雪、通體舒服。清代文人江亢文有兩句詠亭的詩,大可玩味:"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 冷泉亭歷史悠久,它最早建于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正在杭州做太守。原亭早已不存,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亭是清代人仿原物格調(diào)重修的。原來的亭建在水塘中央,據(jù)白居易記載,它"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云從棟生,水與階平",位置與環(huán)境想來比現(xiàn)在優(yōu)佳得多。不過,人以文傳,物以文傳,今天游杭州的人能領(lǐng)略冷泉亭,并且思通千載,想象當年清幽的人情風物,仍然要感念大詩人,他為后人留下了一篇極難得的文章《冷泉亭記》。 作此文時候,白居易已51歲。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他受朝廷詔命,來到杭州做刺史。他一心要為百姓造福,多做有實效的事,主持修筑了白沙堤,至今西湖的白堤仍是對他精神與業(yè)績的紀念。這時期的白居易,雖然仍懷抱他一生堅持的"兼濟"之志,可是經(jīng)過多年歷練,精神傾向上已趨于冷靜,崇尚古賢"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境界,能夠在對人對事上"寓熱于冷"。他認真地操持建冷泉亭,同時把自己的情思志趣映射到實物上,這些都可以在他為冷泉亭所寫的文字上透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