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蘇軾 閱讀答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習題
1.(1)古人評蘇軾這首詞時說,“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結合作品簡要分析詞人是如何“任天而動”的。(4分)
(2)古今不同讀者對這首詞的理解各異,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曠達人語”,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歸隱人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4分)
2.(1)這首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談人生哲理。請結合詞的上片,作簡要賞析。(3分)
(2)比較“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談談本詞主人公的形象特點。(3分)
(3)上片哪些詞語表現了作者豁達的胸襟?
(4)你如何理解“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答案
1.(1)謂“任天而動”即自然景物引發、牽動人的主觀情感。這首詞表面寫道中遇雨,雨過天晴遂又感春風,又見陽光;實指人生亦會遭遇突如其來的風雨(如政治生活的風浪),而這一切終會過去,不要把它們放在心上。這便是作者的“以曲筆直寫胸臆”。(本題3分,答出“任天而動”的意思給1分,結合作品分析曲筆表意給2分。)
(2)(示例一)風雨不定,依然“吟嘯”與“徐行”;暫失鞍馬,內心依然輕松;縱然是“蓑衣煙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風、朝陽終會有,風雨陰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總會“歸去”……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曠達人語”。(示例二)隱居山林,“吟嘯”“徐行”;視竹杖草鞋勝過鞍馬品級;情愿蓑衣獨釣,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歸去”的生活中無所謂風雨陰晴……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歸隱人語”。(本題3分,能結合作品自圓其說即可給分。若認為“曠達人語”與“歸隱人語”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2.(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寫出性情,穿林打葉聲,既是眼前實景,又何嘗不是作者在官場多遭打擊的寫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嘯,增加了挑戰色彩,“誰怕”就更見出作者坦蕩胸懷。“一蓑煙雨任平生”,既豁達,又無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風雨一樣自然,不必害怕,順其自然,“山頭斜照”自有到來之時。
(2)“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嚴寒,不懼官場黑暗,傲然獨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體現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面對挫折打擊,能自我解脫,顯示出的是“曠達”。
(3)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
(4)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即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注釋
①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這是作者貶謫黃州的第三年。②嘯:撮口長嘯,魏晉者常作此以示灑脫。②吟嘯:吟詠嘯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來:此處為“方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