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湫記》閱讀答案
《大龍湫記》
《大龍湫記》習題
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 始:起初
B.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 更:改變
C.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 鼓:擊鼓
D.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 壯:壯觀
5.文中畫浪線部分的短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B.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C.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D.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6.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篇游記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記敘了兩次游歷,通過不同季節的所見所聞,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大龍湫的風姿,二美合璧,美不勝收。
B.文章在結構上通篇用對比手法:第一段寫水大時大龍湫的雄奇喧騰; 第二段是寫水小時大龍湫“乍小乍大”的奇觀以及周圍的秀麗景色。
C.第一段中,作者用夸張的手法對奇異的山石進行了精彩傳神的描寫。人俯、相倚、大楹、屏風、蟹鰲等,巧妙地表現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態。
D.第二段,作者寫猿猴“窺人而啼”這一場面,著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靜謐。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這是承襲前人以聲寫靜的手法。
7.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東巖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
譯文:
(2)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譯文:
《大龍湫記》答案
4.A (始:才)
5.A
6.C(應該是“比喻”手法)
7.(1)東山腳下有諾詎那庵,相距五六步遠,山風橫吹過來,瀑水就飛濺到人的身上。
( 趾:山腳;去:距離;著:飛濺、沾濕。每詞1分,句意2分)
(2)這時太陽已經落山,青蒼的樹林里堆滿了落葉,往前走時,人們迷失找不到路徑,只見明月當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入:落山;積:堆積;不得:找不到。每詞1分,句意2分)
《大龍湫記》翻譯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間,我曾經跟隨老先生來觀賞大龍湫瀑布,正逢陰雨連綿,日夜不停。這一天,大風從西北刮起,才見到太陽出來。大龍湫的水勢正大,進入山谷,還不到五里多路,就聽到巨大的聲響從谷中曲折傳出,跟隨者都膽戰心驚。望見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勢;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過二百步,于是又見到此峰變得好像是兩腿互相支撐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樹立著的大屏風了。它的頂峰裂開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兩只螯足,不時地搖動,游人心神緊張而不敢再往里走。于是轉身沿著南山腳,向偏北方向走去,回頭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樹立的玉圭了,又轉彎進入東山,抬頭就看見大水從天上直落到地上,一點水也不沾掛四邊石壁,有時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剎那間又迸落如雷霆萬鈞。東山腳下有諾詎那庵,相距五六步遠,山風橫吹過來,瀑水就飛射到人的身上。走進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會飛濺入屋好像暴雨來了一樣。瀑水向下沖擊大水潭,轟然震響如同萬人擊鼓。游人互相拉手說話,只看見嘴巴張開,卻聽不見話音,于是相視大笑。老先生說:“壯觀啊!我走遍天下,沒有見過如同這樣的瀑布。”從此以后,我每年有時來一次,來時,常在九月,因為在十月,瀑水就減少,不能像以前所見到的那樣了。
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來,到諾詎那庵外的石橋上,漸漸有水流聲可以聽到,于是順著石橋下去,走出亂石叢,才看見瀑布垂掛著,水氣噴溢升騰有如青色的云煙,忽大忽小,而水聲也漸漸宏壯急迫起來。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沖擊,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紅光。石間沒有絲毫的泥土氣息,生長于此的樹木本該瘦瘠,卻反而像翡翠鳥和野鴨的羽毛那樣碧綠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魚,聽到石頭被水沖激轉動的聲音,就舒緩地搖尾游向遠處,悠閑徘徊,就像避世的隱士那樣。家僮此時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來的瀑水,瀑水忽然飛舞著向人們撲來,勢頭加大了一倍,家僮們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們解衣脫帽放在石上,互相牽拉著,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聲呼叫笑鬧。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幾十只黃猿,聽到笑鬧全都驚惶不安,攀緣著山崖頂端橫臥的樹木魚貫而下,窺視著游人而啼叫。我們放眼觀賞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現在的瑞鹿寺。這時太陽已經落下,青蒼的樹林里堆滿了落葉,往前走時,人們迷失找不到路徑,只見明月當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