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英》閱讀答案
《蔡子英》
退而上書曰:“陛下乘時應運,削平群雄,薄海內外,莫不賓貢。臣鼎魚漏網,假息南山。曩者見獲,復得脫亡。七年之久,重煩有司追跡。而陛下以萬乘之尊,全匹夫之節,不降天誅,反療其疾,易冠裳。賜酒饌,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臣感恩無極,非不欲自竭犬馬,但名義所存,不敢輒渝初志。自惟身本韋布,智識淺陋,過蒙主將知薦,仕至七命,躍馬食肉十有五年,愧無尺寸以報國士之遇。及國家破亡,又復失節,何面目見天下士。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今陛下創業垂統,正當挈持大經大法,垂示子孫臣民。奈何欲以無禮義、寡廉恥之俘囚,而廁諸維新之朝、賢士大夫之列哉!臣日夜思維,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分宜自裁。陛下待臣以恩禮,臣固不敢賣死立名,亦不敢偷生茍祿。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錮海南,畢其余命,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或王躅閉戶以自縊,李芾閹門以自屠,彼非惡榮利而樂死亡,顧義之所在,雖湯鑊有不得避也。渺焉之軀,上愧古人;死有余恨,惟陛下裁察。”
帝覽其書,益重之,館之儀曹。忽一夜大哭不止。人問其故,曰:“無他,思舊君耳。”
帝知不可奪,洪武九年十二月命有司送出塞,令從故主于和林。
《蔡子英》習題
4.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累薦至行省參政累:多次
B.曩者見獲曩:以前
C.分宜自裁宜:應該
D.帝知不可奪奪:奪取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元、明、清時,貢士經鄉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
B.長揖,古代漢族交際禮儀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即拱手高舉,處上而下(雙手抱拳舉過頭頂,鞠躬)。
C.古代中原人通常稱胡須為“須”,“胡”是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后天下一統,漢胡一家,遂稱“胡須”。
D.士大夫是古代對于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士人”,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蔡子英仕途多舛。在元朝時,曾擔任過各種職務,終官至行省參政,后跟從擴廓逃到定西,明軍攻克定西,蔡子英只好獨自逃入南山。
B.蔡子英機智靈敏。明太祖派人找到了他,傳令用驛車將他送到京師,但到長江邊時,他逃走了,后變換姓名,受雇替人舂米。很久以后,又被抓獲。
C.蔡子英知曉廉恥。經押解路過洛陽時,他的妻子恰巧在洛陽,請求和他相見,蔡子英因為被俘而失去了氣節害怕妻子罵他只好躲避不肯相見。
D.蔡子英不卑不亢。到京師后,皇上授予他官職,他誓不相從,還上書給皇上,太祖看了他的信后更加看重他。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陛下乘時應運,削平群雄,薄海內外,莫不賓貢。(5分)
譯文:
(2)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錮海南,畢其余命,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5分)
譯文:
《蔡子英》答案
4.D(奪:改變)
5.A(不是“鄉試”,應該是“殿試”。
6.C(“害怕妻子罵他,只好躲避不肯相見”于文無據。應是感到內疚不肯相見)
7.(1)陛下利用時機,順應天運,消滅群雄,海內海外,沒有不歸順納貢的。我是鼎里的魚漏網了,借助于南山棲息。(“乘時”解釋為“利用時機”;“莫不”,雙重否定,解釋為“沒有不”;“鼎魚漏網”解釋為“鼎里的魚漏網”;“假”解釋為“借助”)
(2)如果體察到我的愚忠,使我保全我的志向,把我禁錮在海南,結束我的余生,那么即便死去,也像活著的時候一樣。(“若”解釋為“如果”;“全”,使動用法,解釋為“使……保全”;“畢”解釋為“結束”;“雖”解釋為“即便”)
《蔡子英》譯文
蔡子英,永寧人,元朝至正年間中進士。察罕在湖南設幕府,征召他任參軍事,被多次薦舉,官至行省參政。元朝滅亡,(蔡子英)跟從擴廓逃到定西。明軍攻克定西,擴廓的軍隊戰敗,蔡子英獨自騎馬逃往關中,逃入南山。太祖聽說了他的名字,讓人畫下他的容貌找到了他,用驛車送到京師。(蔡子英)到了長江邊,逃走了,變換姓名,受雇替人舂米。很久以后,又被抓獲。用木枷和鐐銬之類的刑具押他經過洛陽,見到湯和,(蔡子英)作長揖而不跪拜。強迫他下跪,不愿意。湯和發怒,點火焚燒他的胡須,他一動也不動。他的妻子恰巧在洛陽,請求和他相見,蔡子英躲避她而不肯與她相見。到了京城,太祖命令解除他的刑具以禮相待,授予他官職,他不接受。
回來后(蔡子英)上書說:“陛下利用時機,順應天運,消滅群雄,海內海外,沒有不歸順納貢的。我是鼎里的魚漏網了,借助于南山棲息。先前被抓獲,又得以脫身逃亡。長達七年的時間里,十分麻煩有關官員追索我的蹤跡。而你以萬乘的尊貴地位,成全一個平民的節操,不降殺頭之罪,反而治療我的病,更換衣冠,賜予酒食,授予官爵,陛下的氣量是能夠包容天地的呀。我感恩不盡,不是不想效犬馬之勞,只是關乎名節大義的事情,不敢任意違背當初的志愿。自己思量我本是平民,智慧知識淺陋,過分蒙受主將的知遇和舉薦,做官到封疆大吏,乘馬吃肉十五年,慚愧沒有絲毫貢獻來回報所受到的國士禮遇。等到國家滅亡,又再失去節操,有什么面目去見天下士人。管子說:‘禮義廉恥,是維系國家的四條準則。’
如今陛下創立基業傳承皇統,正應堅持重大的原則法度,以向子孫臣民垂范。為什么想把我這沒有禮義、缺少廉恥的俘虜,混雜在新朝賢明的士大夫的行列呢!我日夜思索,內疚過去沒有為國而死,到了今天,自認為也應該自殺。陛下用恩寵禮儀對待我,我本來不敢靠賣死來樹立名聲,也不敢偷生求福。如果體察到我的愚忠,使我保全我的志向,把我禁錮在海南,結束我的余生,那么即便死去,也像活著的時候一樣。從前王蠋閉門自縊而死,李芾關門而自殺,他們不是厭惡榮華富貴而喜歡死亡,只是事關大義,即使赴湯蹈火也不會躲避啊。我本身太渺小了,上愧對古人,死了都留有遺憾,只求陛下裁度明察。”
太祖看了他的信,更加看重他,把他安置在禮部。忽然一天夜里(蔡子英)痛哭不止。有人問他原因,他說:“沒有別的,思念過去的君主罷了。”太祖知道不能改變他的志向,洪武九年十二月,命令有關官員送他出塞,讓他到和林去跟從他原來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