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論》閱讀練習及參考答案
傳統的閱讀觀認為閱讀是“自下而上”的解碼過程。隨著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發展,一些語言學家提出“自上而下”的閱讀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留侯論》的閱讀練習及答案,希望對你的閱讀能力的有所幫助。
留侯①論
蘇 軾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②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馀,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注:①留侯:即張良,字子房,他輔佐劉邦平定天下,被封為留侯。
②刀鋸鼎鑊:四者皆古代刑具,這里借指酷刑。
《留侯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2.對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匹夫見辱,拔劍而起 見:被
B.卒然臨之而不驚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無罪夷滅者 平居:平日
D.非子房其誰全之 全:齊備、完整
3.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說明“忍”與“不忍”不同表現的一組是( )(3分)
A.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
C.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4.下面對文章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張良能夠成就大業,是因為他能夠忍住小小的憤怒。第一句“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為全文的中心論點。
B.楚莊王攻打鄭國時,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招待楚軍。楚莊王認為鄭襄公能夠這樣謙卑地對待楚軍,那他的百姓也一定值得信任,所以放棄了對鄭國的進攻。
C.文章認為漢高祖的勝利和楚霸王的失敗,原因就在于忍與不忍之間的差別。而漢高祖能忍耐,正是實施了張良的計策。
D.本文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從“忍”與“不忍”兩個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并通過列舉事例指出了“忍”與“不忍”的兩種不同的結局。
5.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3分)
(2)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3分)
(2)第三句原為“忽訝推蓬吳語是”,請簡要分析改句的妙處。(3分)
《留侯論》閱讀練習答案:
5.(6分) (1)(3分)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重點詞語“卒”、“臨”和“加”)
(2)(3分)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或言語神情)都顯露出來。(重點詞“王”、“見”和“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