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閱讀練習及答案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經過他的努力移走了山。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愚公移山》閱讀相關的練習及參考答案。
《愚公移山》閱讀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閱讀練習:
12.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友人慚,下車引之
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皆以美于徐公
C.河曲智叟亡以應 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
D.懼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3.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⑵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漢陰:
⑶雜然相許 許:
⑷操蛇之神聞之 操:
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每小題3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5.對于愚公移山歷來毀譽不一,你認為愚公該移山還是搬家?請談談你的看法。(4分)
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中考語文試題
《愚公移山》閱讀練習參考答案:
12.D
13.且:將要,快要或將近(2)漢陰:漢水的南岸(3)許:贊同(4)操:持,拿
14.(1)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難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 (2)冬夏季節變化,才能往返一次。
15.觀點一:愚公應該移山。
(1)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山可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終有被挖平的一天。
(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兩座山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給子孫后代帶來莫大好處,這是深謀遠慮之舉。
觀點二:愚公應該搬家。
(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工具簡陋,勞動強度巨大,移山困難重重。
(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會變通,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山外更開闊,更方便,更適宜居家生活。(大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