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國花意象與中國文化精神閱讀答案
《唐宋國花意象與中國文化精神》閱讀材料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會習尚和文人心態的變化而引發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的變化。可以說,梅花的種種特質與當時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兩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風骨氣節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為國花,是歷代文人在千年間層累所致,尤其在艱難時世中愈品愈深的結果。
林逋在詠梅文學史上的意義是劃時代的。當他一旦把自己清曠、高潔、淡遠的情懷投入梅花意象的時候,梅花意象就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內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許的極佳對應物,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梅花審美的全新格局。
作為唐宋國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榮寵萬戶,但它們晉身之路既有直曲,氣度也分豪與韻,這些都聯系著它們迥異的命運。與梅花走向豐富的多元化意象內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現出固定的單一化意象內涵,那就是作為大氣雍容、榮華富貴的盛唐氣象的象征出現在人們的追憶里。為何它沒有能夠像梅花一樣繼續向縱深發展,趨向多元化的圓融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記憶強大的恒定力的籠罩下,其內涵被剝奪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間。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無端地承擔了太多的歷史負載。“紅顏禍水”和“敗壞世風”兩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賞識其國色天香的物態之美的同時,難免顧忌罵名。
第三,李唐王朝與趙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遺傳基因,亦在他們對國花審美選擇、意蘊發現與賦興比德上,有著支配性的作用。僅從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溫濕適梅而不適牡丹。自然的選擇也給人們的審美選擇,提供著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對象。
李氏王朝憑藉軍事實力,在馬背上奪取了天下,有著濃重的質樸泥土氣。王公權貴的喜尚和士人勃發的歡悅、社會大眾的需求相契合,構成“牡丹”怒放的時代文化心理的場境。然而,這個場境因熱鬧而浮躁,由泛眾化而蘊淺,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會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藝術素養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們的“雅”的審美選擇、文化精神,成了社會文化中的官方主流。這種“雅”“俗” 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間,使從六朝以來被文士欣賞的梅花不斷被抬升。牡丹與梅花的“國花”地位的禪代,在歷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變遷流異的復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種自然而必然發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著力全面的開發,卻得以不斷升華,成為“歲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獲得了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義。梅花意象在歷史的曲折行進中不斷吐故納新,容納了中國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綿延中國文化貴堅忍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審美圖騰。
(節選自《新華文摘》2009年第2期)
《唐宋國花意象與中國文化精神》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不屬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單一化意象內涵”的原因的一項是( )
A.作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內涵被剝奪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間。
B.牡丹在盛唐之后無端地承擔了太多的歷史負載。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遺傳基因,在其對牡丹審美選擇、意蘊發現與賦興比德上有著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沒能繼續向縱深發展,趨向多元化的圓融境界。
小題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花”作為人格象征的意象內涵源于《詩經》《楚辭》,到唐宋時期走向極致。
B.唐宋人崇尚牡丹和梅花,故花風即唐宋風。
C.牡丹雍容華貴,燦爛絢麗,大氣磅礴,彰顯著自信開闊、昂揚奮進、雍容大度的唐代精神。
D.梅花經過宋人著力全面的開發,成了“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的象征。
小題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牡丹與梅花代表著截然不同的精神氣質,唐宋“國花”的轉移,展示了中國文化精神的辯證統一構成的新境界。
B.牡丹與梅花都曾妍冠群芳,榮寵萬戶,但牡丹意象內涵固定而單一,梅花的文化內涵則異常豐富。
C.牡丹與梅花的“國花”地位的更替是歷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D.梅花在歷史演變中不斷吐故納新,容納了中國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綿延中國文化貴堅忍的生命力,因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審美圖騰。
《唐宋國花意象與中國文化精神》閱讀答案
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D
看了“唐宋國花意象與中國文化精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