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答案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材料
“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與他的幾個學生子路、曾皙(名點)、冉有和公西華一起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余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濟家和外交家,只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時節,換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約上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壇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孔子聽罷,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啊!”圣人這一嘆,活脫脫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后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為“圣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么器,做個什么家呢?只要活得灑脫自在,豈非勝似一切?
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的范圍。孔子重人倫是一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的人,而一個人只要足夠聰明,就決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范的相對性質。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歸結為忠恕二字,其實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的。“邦無道”時,能逃就逃,逃不了則少說話為好,會裝傻更妙(“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其本義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夸獎某人裝傻裝得高明極頂的話,相當于鄭板橋說的“難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樣,當你的左臉挨打時,要你把右臉也送過去。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么用什么來報德呢?然后說,應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孔子實在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狂。“信”是他親自規定的“仁”的內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要害是那兩個“必”,毫無變通的余地,把這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還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三思而后行”,這句話也出自《論語》,只是孔子并不贊成,他說再思就可以了。
也許孔子還有不夠灑脫的地方,我舉的只是一面。有這一面畢竟是令人高興的,它使我們可以放心承認孔子是一位夠格的哲學家了,因為哲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會一點不灑脫呢? (本文略有刪改)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題目
小題1:依據全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的內涵。(6分)
小題2:文中第五段“倫理規范的相對性質”的含義是什么?(2分)
小題3:文中列舉的孔子的哪些觀點能夠說明“倫理規范的相對性質”?(6分)
小題4:文章從“君子不仁”和“君子不器”兩個方面來闡述“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的,你能提供另外的理由來支持或反對作者的看法嗎?(4分)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答案
小題1:君子不器:君子讀書要從興趣出發,目的是完善自己,獲得真才實學,而非謀取功名(即孔子的治學觀);君子為人要活得悠閑自在,不必成名成家。(即孔子的人生觀)君子不仁:君子不把“仁”當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應該有分寸不偏執。
小題2:要點:倫理規范是做人的道德標準,但又有靈活變通的余地。
小題3:文中列舉的觀點有:“忠恕”是“仁”,但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以德報怨”是“仁”,但孔子主張更應該用公正回報怨仇。“信”是“仁”,但“信”也要有度。“思”是必需的,但不必過分謹慎,“再思”就可以了。
小題4:.支持的理由:①對曾點描繪的“隱逸之樂”的贊嘆,體現了孔子在仕進艱難、抱負難展的狀況下的退隱愿望。②孔子“惡果敢而窒者”,窒即固執不通,孔子厭惡死板板,不懂變通的人。
反對的理由:①該擔當的職責,孔子毫不含糊,比如周游列國,試圖恢復周禮,盡管屢受嘲弄,依舊知其不可而為之。②對弟子違反道義原則,批判毫不留情,如:“季氏富于周公,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③同樣對違禮或僭禮的行為,孔子也深惡痛絕之,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看了“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