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答案
《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材料
而當中國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后,傳統節日則又從性質到形式,開始為儒家倫理學說支撐的家族制度而服務。
有關家族制度(或曰宗法制度),馮友蘭先生的論述很是精要,他在《中國哲學簡史》中稱,“家族制度過去是中國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五種社會關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其中有三種是家族關系。其余兩種,雖然不是家族關系,也可以按照家族來理解。”“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論證這種社會制度合理,或者是這種制度的理論說明。經濟條件打下了它的基礎,儒家學說說明了它的倫理意義。由于這種社會制度是一定的經濟條件的產物,而這些條件又是其地理環境的產物,所以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這種制度及其理論說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學說自然而然成為正統哲學,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現代歐美的工業化侵入,改變了中國生活的經濟基礎為止。”
此后,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出現斷裂, 孫中山政府取消了農歷紀年而改為國際通行的公歷紀年。同時,民國政府還想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為公歷日期慶祝,盡管當時的民眾并不買賬,依舊按照農歷慶祝傳統節日,但是公歷紀年卻由此確立下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法定節日分別是:新年(1月1日)、春節、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國慶節(10月1日)。現在我國法定節日(特指統一放假的)分別是:新年、春節、清明節、國際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其中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屬于傳統文化節日。
可以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近百年來表現出的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變化的總和。這一變化的實質,是中國民眾世界觀轉變的具體表現。
《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題目
1.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形成莫不跟歷制、傳說、神話以及宗教有關。
B.古人認為“節”是天地時氣的交合之處,也應該是“人”連通自然節奏與人生命運的“節點”。
C.歷法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無論性質還是形式,主要也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
D.馮友蘭先生的觀點是,中國傳統的五種社會關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從某種角度上都屬于家族關系。
E.盡管當時的民眾并不買賬,民國政府還是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為公歷日期慶祝。
2.為什么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近百年來表現出的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變化的總和”?(4分)
答:
《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答案
1.C、E.
2.(1)幾千前來中國傳統節日基本上沒有變化;(1分)(2)孫中山政府成立后中國民眾世界觀發生了變化(1分)(3)民國政府想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為公歷慶祝;(1分)(4)新中國政府成立后,我國傳統節日只留下春節;,現在又恢復了三個傳統節假日(1分)所以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近百年來表現出的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變化的總和”
看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