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問題與社會的游民化閱讀答案
《游民問題與社會的游民化》閱讀材料
隨著這些通俗文藝作品的普及,凡是有群體參加的活動,人們半真半假地排演著戲文。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幾乎所有的桿子都打著《水滸傳》所樹立的“替天行道”的旗號。英國漢學家貝思飛在考察了民國時期的土匪活動資料之后指出:
“(《水滸傳》中)描繪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飲的場面和插科打諢作點綴,但是重點在于羅賓漢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濟貧,在“替天行道”的旗幟下聚義。正如對世代土匪首領所提供的激勵,小說繼續把年輕人的夢想引向現實。”
作者還說,土匪們正是根據《水滸傳》所提供的標準選取領袖、組織戰斗、安排生活,乃至對待弟兄等。不僅缺少文化教養的游民、農民如此,連南明弘光小朝廷為抵抗滿洲鐵騎南下侵略,在長江邊裝模作樣地舉行誓師大典時,也未能免俗,作為兵部尚書的阮大鋮參加典禮時所穿的服裝就是戲曲里的行頭,成為當時的笑柄。真是如我們平時所說的:在中國,戲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卻有時很像戲。
《游民問題與社會的游民化》閱讀題目
12.根據文意,下列各項中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正如社會生活對文學創作有重大影響一樣,文學作品對社會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學史上最早期的小說是由江湖藝人創作的,因此都明顯帶有游民生活的痕跡。
C.《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說唐》等都是典型的具有游民意識的通俗文學作品。
D.唐以前的朝代全農皆兵,唐代全兵皆農,正是這種制度造成了整個社會的游民化。
E.從宋代開始,社會風氣變為崇文抑武,普通百姓只能從通俗文藝中學習軍事知識。
F.《水滸傳》里的好漢行俠仗義、劫貧濟富,他們跟英國的俠盜羅賓漢有相似之處。
13.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證明“社會游民化”的是 (3分)
A.在通俗文學作品的影響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組織起來反抗暴政。
B.在《水滸傳》的影響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
C.義和團的儀式、宣傳、言行、服飾等方面都明顯受到通俗戲曲的影響。
D.阮大鋮身為兵部尚書,參加誓師大典時所穿的服裝就是戲曲里的行頭。
14.文章最后引用了一句現代流行語:“在中國,戲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卻有時很像戲”。請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作者引用這句話有哪些作用。 (4分)
15.根據文中所述,通俗小說對下層群眾來說具體有哪些重要意義? (5分)
《游民問題與社會的游民化》閱讀答案
12.B D.(B項,“小說”應為“通俗小說”。D項,文中沒有依據。)
13.A.(“社會游民化”指其他社會階層受到游民思想意識的影響,A項說明游民本身的組織化。)
14.①說明中國戲曲的程式化、臉譜化的表演和現實生活有較大的距離;②說明中國戲曲常見的“大團圓”結局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理想化反映。③諷刺中國有時會出現一些戲劇化的荒誕、不合理的社會現象。④說明通俗文藝作品對社會生活有巨大的影響。⑤形象地說明游民的思想意識通過通俗文藝的傳播廣泛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即通俗文藝成為社會的游民化的橋梁。(評分標準:答出①②,各給1分;答出③④,各給2分;答出⑤,給3分。最多給滿6分為止。語句明顯不通,扣1分。)
15.①是他們理解生活和學習歷史的教科書;②是他們獲取政治知識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渠道;③是指導他們戰斗生涯的百科全書;(或答“他們從中吸取武裝斗爭和反抗的經驗”,“他們從中學習軍事知識”。)④是他們鋌而走險反抗暴政的力量源泉;⑤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和言行舉止的模仿對象。(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符合文意的,酌情給分。前三條直接摘錄原文,將一條拆成兩條的,按一條給分,如將第一條分成“理解生活”“學習歷史”兩點,只給1分。其他形式上分條列舉但實際上交叉重復的,按一條給分。語句明顯不通,扣1分。)
看了“游民問題與社會的游民化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