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頭地與衣錦夜行閱讀答案
《出人頭地與衣錦夜行》閱讀材料
在中國傳統差等社會結構中,天生缺少人人平等理論,更沒有人人平等的社會實踐基礎。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只有當他在差等社會結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之后,他才算得上一個人物,才算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而要如此,他就得不斷地“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不是指學科學文化,而主要是學如何“仁愛”,如何有德,如何做人。只有通過“學”,他才會悟,才會出類拔萃,從而出人頭地。可見,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就是這樣與差等社會結構相互支撐、互為表里的。在孔子眼里,大禹、文王都是有德之人。盂子也強調舉賢授能。荀子也提出:“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他說:“我欲賤而貴r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唯其學乎!”所以,在中國歷來就有“學而優則仕”、“仕則達”的思想。
可見,在傳統中國人眼里,人生價值的實現意味著顯耀,意味著特殊,意味著與一般百姓的不同——不僅是經濟收入方面的差異,還有權力、地位、名聲等方面的差異。所以三字經有“少而學,壯而行,上至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繼于前,裕于后”之論。這里的“澤”、“揚”、“顯”、“繼”、“裕”都充分表現出人們對社會差等優勢的承認、崇拜和追求。這也就是說,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成為人們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根本出路和方法。然而,這種方法可能促人進取,但更多的是帶來內耗。
綜上所述,一種行為,一種現象,總有它深刻的文化根源。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以這樣的速度,三十年趕上像德國這樣的世界先進國家也許不成問題。但是,要維持這樣的速度,僅僅依靠經濟自身的力量恐怕很難,還必須從文化的變革中尋求一種恒久的支撐力量。
(選自《書屋》有刪減)
《出人頭地與衣錦夜行》閱讀題目
12.小題1:根據文章,以下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6分)
A.國人對德國富人“衣錦夜行”的做法不認同,根本原因在于愛面子。
B.中國的富人們大都素質太差、出人頭地之后衣錦還鄉,是他們炫富的唯一追求。
C.我們應屏棄原有的自然觀點,全面效仿德國人的自然觀,才能促進生產力的高度發達。
D.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并吸收德國人自由平等的社會觀。減少人與人之間的內耗。
E.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傳統中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出路和方法。
F.中國社會關系的歷史更替較為頻繁,這是因為中國人提倡外王,追求和諧平等的結果。
13.小題2:下列各項對“內圣外王”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人崇尚內圣外王,其中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天人合一。
B.內圣外王作為中國人的人生價值追求,是以人的差異、矛盾的客觀存在為前提的。
C.內圣外王追求的是和諧、安定、差等的社會秩序。
D.“學而優則仕”“仕則達”的思想源自通過內圣外王從而達到出人頭地目的的思想。
14.小題3:歸納出作者對中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方法的評價。(4分)
15.小題4:結合文本,如何理解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與差等社會結構是相互支撐,互為表里的。(5分)
《出人頭地與衣錦夜行》閱讀答案
小題1:DE
小題2:A
小題3:作者評價:①內圣需要人提升個人的精神修養,從而促人進取;②內圣外王在助人世間出人頭地的同時,更是帶來了內耗等一系列問題;③我們批判繼承內圣外王這種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與方法的傳統,要與時俱進,進行變革,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每點1分,語句順暢1分)
小題4:互為支撐,互為表里在文中體現為:①差等社會結構是內圣外王之道的前提;②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成為人們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根本出路和方法;③內圣外王追求的是一種差等和諧的社會秩序;④只有在差等和諧社會中具有一定地位才能算是實現人生價值。 (語句順暢,概括出1點給1分,2點分,3點4分,4點5分)
看了“出人頭地與衣錦夜行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