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小人疑議探析閱讀答案
《女子小人疑議探析》閱讀材料
辨別了古今詞語在虛、實、音、義,以及語法功能等方面演變的誤差,《論語·陽貨》篇載的原文即可作如下解譯:
“只有你們(幾個)學生和小人一樣是難以教養的,教給你們淺近的知識就不謙遜(而自滿),教給你們深遠的知識就埋怨(因不懂而怨天尤人)。”
上文新譯并非主觀猜測,系按古文今譯的規范詮釋的。古文中“女”作“汝”通用已屢見不鮮,“子”作學子、弟子解譯,誠為正解。語言文字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拿現代文中的‘女子’,套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文言文中的‘女子’,失之偏頗”(金池:《論語新譯》)。“有時真理只要跨進一小步,就會成為荒謬”。循此,倘若這一最新解譯能予認同的話,傳統翻譯無疑是讓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兩千多年,怎不令人浩嘆千古!
譯文之道千變萬化,唯此,朱自清先生對古文翻譯曾有提示:“任何詞句和語匯都是可以分析的。”文場學林多諍諫,畢竟隨人說短長者多,深思獨疑者少,稍有疏忽很容易鬧出“以今淆古”的笑話,甚至滑入謬誤,尤在古文翻譯與古文教學中,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
(選自2008年1月2日《中華讀書報》)
《女子小人疑議探析》閱讀題目
1.以下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
A.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都將《論語·陽貨》中“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中的“女子”翻譯成“女人”。
B.作者認為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中的“女子”翻譯成“女人”不符合孔子克己復禮的道德行為規范。
C.將“女子”翻譯成“女人”,符合朱自清先生所說的古文翻譯“任何詞句和語匯都是可以分析的”的觀點。
D.用后代通用的單純詞“女子”,去套用孔子時代文言實詞的合成詞組“女子”,就是所謂的“以今淆古”。
E.語言文字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因此文言翻譯要注意古今的差異。
F.其他著作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中的“女子”翻譯成“女人”,并不一定是錯誤的,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論語新解》的解釋也只是一家之言。
2.不屬于作者對《論語·陽貨》中“女子”的翻譯存疑數十年的原因的一項是( )
A.傳統翻譯有斷章釋義、望文生義之嫌。
B.傳統翻譯沒有注意到《論語》的教育對象。
C.傳統翻譯割裂了“文品”與“人品”的關系。
D.傳統翻譯用后代的單純詞套用古代的合成詞。
3.將“女子”翻譯成“女人”,本來只是一個詞語的翻譯問題,為什么作者卻說這“讓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兩千多年”?請用原文回答。
4.人們習慣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女子”翻譯為“女人”,本文認為形成這種思維定勢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更深層的原因是什么?
《女子小人疑議探析》閱讀答案
1.CF
2.D
3.(1)倡行“克己復禮”的孔子,自然心懷敬母愛妻的仁德,豈能違背倫理道德,一桿子將慈母與淑妻也打入“小人”的泥淖里呢?(2)從來“文品”與“人品”通融,此譯法影響了孔子在人們心目中的“人品”。
4.缺少獨立思考,迷信學術權威。深層原因:是歧視女子、男權思想導致的。或者:男尊女卑的思想導致的。
看了“女子小人疑議探析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