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立象以盡意閱讀答案
《書法立象以盡意》閱讀材料
這樣,文字之“象”乃升華為書法之“象”。書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種“造型”,是一種視覺性的藝術,通過視而可見的形象化的東西寄托創作者的審美追求,喚起欣賞者的審美愉悅。
“象”的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有點類似于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所以,為了“盡意”,涵蓋無限之“意”,“象”的形式必須平易簡約。如果過于具體、繁復,就會僵化;然而,“大象無形”的追求又顯得過于虛無空疏。權衡折衷之下,書法的形式構成與表現內容之間的匹配是最恰當、最理想的。書法主要是黑白二色,以點線組合實現空間分割,與其他藝術相比,其形式至為洗練簡約。這種抽象、簡練的形式構成,既有具體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如此形成含蓄美感和多義效果,造成自由聯想的闊大空間,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現無形的無限,如此方能“盡意”。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說:書法最重要的是“得其心”,而不是“逐其跡”。“象”是一種依托,更關鍵的是其背后的“意”。
書法家必須把“象”立起來,才能表“意”。“象”有基本的技巧法則,必須從書法史上認真借鑒,熟能生巧,有所創立。如果不掌握書法的表達技巧,即使文化領域的專家名人的毛筆字跡,也不可能“盡意”,算不上“書法”。
“盡意”的第一個環節,是創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憬灌注到作品中。書法的“意”不僅記錄了創作者的即時情緒,也呈現深層次的悠遠情懷。這是一種高級情懷,是文化情懷,更多地表現為文人情懷。書法家重視文化養成,才有可抒發之“意”。為此,我們應該倡導毛筆書寫者有高層次的文化追求,同時明確文人在書法家群體中當之無愧的主體地位,要求他們在書法發展中肩負起責無旁貸的文化擔當。“盡意”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意”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欣賞者內心有呼應的基礎。
總之,書法將多種文化元素進行系統組合,“意”在把握事物變化的基本法則模式,以“象”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生動體現出中國文化直覺思維特點以及整體觀思維的大局意識。如今書法在社會大眾心目中依然享有較高地位,主要得益于文化傳統的強大慣性。而如果沒有一個引領性的核心理念,書法的前景不可能繁榮,只可能蕪雜。明確并遵循書法“立象以盡意”的根本法則,其文化地位才能得到確立。
(選自《光明日報》 2013年3月22日)
《書法立象以盡意》閱讀題目
6.關于“象”的解說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象”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陰陽二氣,相摩相蕩,有而未形之時的混沌之“象”,謂之“大象”。
B.書法拓寬了單字結體的變化,字和字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排比,而是穿插錯落,藝術化地組合成為渾然一體的“象”。
C. 書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種“造型”,是一種視覺性的藝術,通過各種形象化的東西寄托創作者的審美追求。
D. 書法之“象”接近“道”的混沌,為了“盡意”,涵蓋無限之“意”,“象”的形式必須平易簡約。
7.對“象”和“意”的關系,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抽象、簡練的“象”,既有具體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現無形的無限,方能“盡意”。
B. 書法家必須把“象”立起來,才能表“意”,如果不掌握書法的表達技巧,不可能“盡意”,算不上“書法”。
C. “意”以“象”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體現出中國文化直覺思維特點以及整體觀思維的大局意識。
D. “象”是一種依托,更關鍵的是其背后的“意”,“象”在“意”的支配下將多種文化元素進行了系統組合。
8.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用柔”本是運控毛筆的手段,借此,毛筆的柔軟特性可使書法的線條如云煙變幻,彌散特殊的張力,這非常契合于“道”。
B. “象”有基本的技巧法則,必須從書法史上認真借鑒,熟能生巧,有所創立。所以,書法家必須把“象”立起來,才能表“意”。
C.“盡意”既需要創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憬灌注到作品中,又需要欣賞者內心有呼應的基礎,理解和接受創作者的文人情懷。
D. 明確并遵循書法“立象以盡意”的根本法則并將其作為引領性的核心理念,書法的文化地位就能得到確立。
《書法立象以盡意》閱讀答案
6.C(各種形象化的東西應為“視而可見的形象化的東西”)
7.D(“象在意的支配下將多種文化元素進行了系統組合”,此句曲解文意。應為“書法將多種文化元素進行系統組合”)
8.C(A “用柔”是中國文化的思想,B強加因果,D是“才能”不是“就能”)
看了“書法立象以盡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