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微信謹防病態閱讀答案
《閱讀微信謹防病態》閱讀材料
書癡,古往今來向來都是少數,但微信癡如今正與日俱增。閱讀微信一旦成癮,茶飯無心、睡眠不足、耽誤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態了,不僅無益于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帶來諸多副作用。因為這種病態閱讀常常是排他的、癡迷的、偏聽偏信的,即便謬誤就在眼前,也渾然不覺。
盡管讀微信也是閱讀,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眾號就是一張好報紙、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攜式的好書,可是,閱讀那些轉來發去的微信時你也會發現,這畢竟有別于書籍、報刊。
個人間轉發的微信大多是單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見,即使有,往往也難得再次轉發到同一個人的手里。這還不如閱讀報刊,起碼不同的說法、爭論的意見都可以相繼呈現;更不如網頁,不但有不同的聲音,而且還有糾錯的跟帖及時出現。前些時候,一則大學生只因掏了家門口的鳥窩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報紙、網絡上競相傳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頻頻轉發,可當真相披露出來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都有報道,唯獨相關真相的微信卻在轉發中不見了蹤影,于是,就給只專注于微信傳播的人留下了極為片面的印象。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謂特別恰當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親繁殖,在相同認知、經歷、層次、職業的人組成的各類微信群里,傳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這樣的微信群中,很難受到啟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縱情宣泄和盲目點贊,以致很多錯誤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復瘋轉。有的微信傳遞的消息說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視頻里的著裝都與季節不符;有的微信說得盡管慷慨激昂,可連基本常識都是錯的,年月日都沒說對,但又有誰在乎這些呢?
閱讀微信有可能成為病態,而轉發微信也可以變成許多人的癖好,轉得癮頭十足。為了獲得轉發量,不惜用“轉瘋了”“不能不轉”“是中國人就轉”“有良心的就轉”等詞語作為噱頭,可等你打開一看,恐怕只有沒良心的才會轉了。不過,這種自以為是的微信轉發,卻很合乎病態閱讀的胃口,只圖叫座,不顧事實。
閱讀微信原本是好事,轉發微信也不是什么壞事,但不能過度,過度就會陷入病態,病態的結果就是誤了別人,也誤了自己。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6年1月21日)
《閱讀微信謹防病態》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無時無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說是任何地方的風景。坐公交、乘火車時盯著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數,就連蹲廁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數。
B.中國人讀微信的時間和數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數一數二。就連上班時間看微信,都已經成了常態行為,當然有時微信與工作也是有關的。
C.一刻不盯著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這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還互轉互動,這已經是當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親繁殖。相同認知、經歷、層次、職業的人組成各類微信群,傳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們在這里很難受到啟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微信的誕生,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讓閱讀變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來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須臾離不開微信,這種在看微信中度過的生活把閱讀都耗費在微信里,會讓原本已經少得可憐的讀書時間更無一席之地。
C.病態微信閱讀常常是排他的、癡迷的、偏聽偏信的,會讓人茶飯無心、睡眠不足、耽誤了正事,不僅無益于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帶來諸多副作用。
D.大學生只因掏了家門口的鳥窩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頻頻轉發,可當真相披露出來后,傳播微信的人對此就只有極為片面的印象。
《閱讀微信謹防病態》閱讀答案
1.C(選項中“這已經是當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為”的表述絕對化,原文為“這已經是當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2.D(選項中“可當真相披露出來后,微信傳播的人就留下了極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錯誤,原文是“可當真相披露出來后,……唯獨相關真相的微信卻在轉發中不見了蹤影,于是,只專注于微信傳播的人就留下了極為片面的印象。”)
3.A(選項中“所以個人間轉發的微信大多是單向的”因果關系倒置或強加因果。)
看了“閱讀微信謹防病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