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精義閱讀練習及答案
《中華文化的精義》閱讀材料
周汝昌
中華民族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天、地、人”——三才文化,處處顯示出它特異的光彩與魅力,而與西方文化難以混同。“三才”之道,識其變而綜以“和”。三才中人為核心,人之道統以“善”。萬事萬物能共生同存,其道在和。人類社會,事務紛繁,倘無“和”以統之,勢必至紊極亂。俗語“天時、地利、人和”,正說明識天須順其時,用地須盡其利,而人則尤其重要的在一個“和”。人的“和”就是今之所謂“人際關系”的協調處理之道與所收的效應。
欲求社會安定、人際諧和,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人的培育教養。力主性善的儒家極重“教”善,以為人之歸于惡是不教之過。于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點是“正面宣傳”的策略:提善不提惡。但善也要以“教”為本,教義百端,歸于一善。“仁”即“人學”之本,人盡知之。“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就是已與人的關系問題。其余的禮讓、容忍、謙抑、誠敬、正義、施舍、惻隱、信用、廉恥等道德標準,無一不是為了一個“善”,——其實也無一不是為了一個“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系列由“治己”到“治人”的修養和抱負,不是玄想空話,從古以來的仁人志士,憂國愛民的傳統思想,其實質就是要做到布善而致和。
在中華文化中,一向是看不上“自了漢”的。所謂“獨善其身”,實際只是十分不得已的“自慰性”的話,而絕非理想。好的宰相稱為“醫國手”,自古是“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二者何以互喻正因都是以治病救人、安民治國為志趣。即如近世許多的救亡圖存、投身革命的仁勇之志士,何自而生不從中華文化的精義上去領會其源流脈絡,自然陷于數典忘祖。
《中華文化的精義》閱讀題題目
24.根據文意,簡要概括中華文化精義的主要內涵。(5分)
25.文中的“自了漢”指的是什么樣的人 (4分)
26.本文談到了儒家哪些揚“善”的做法?(6分)
《中華文化的精義》閱讀題答案
24. 三才和諧;人為核心;以善統“人之道”。
評分建議:5分。前兩點各2分,后一點1分。
25. 以“獨善其身”自我慰藉、不能以安民治國為志趣的人。 評分建議:4分。每層2分。
26. 重視教人向善以免歸之惡;提出仁恕、禮讓、誠信、廉恥等道德標準;倡導由“治己”到“治人”的修養抱負。
看了“中華文化的精義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