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茶》閱讀答案
《中國人與茶》
②遠在四五千年前,“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又傳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這是喝茶對人的好處,也是最古的記錄 茶最早產于蜀地,到了三國時代,喝茶的風氣已經更加普遍了
③到了唐代,茶博士陸羽撰寫了《茶經》一書,茶的焙制及烹飲的方法,才得到完善的注釋,使世人更懂得喝茶的藝術了,這是最早的關于茶的專門著作 喝茶的風氣,在這時達到了流行的頂點,不僅人人喝茶,家家都要喝茶,在貿易繁盛地帶或通行大道上設有茶座,自不待言, 鄉間墟集草市, 都有茶座的開設 這時的茶座,是單純賣茶的地方,沒有其他復雜的飲料,更沒有點心之類可吃的
④但是到了宋代,茶座又稱茶坊,所賣的茶,五光十色,除純茶外,又有酸梅湯 姜茶 和合湯 寬煎葉兒茶等等 《水滸傳》中記述北宋時的茶坊,又有不少花樣,例如王婆在清河縣城紫石街開設的茶坊,在茶內還放得有白松子或胡桃肉 此外,又有甜的杏仁茶,咸的牛肉茶,隨客人的嗜好而供應
⑤南宋時設在臨安的茶坊,又稱茶肆,比王婆的茶坊又大異其趣
⑥在中國,茶是民間最普通的飲料,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但有些地方,因天時地利的特惠,以及品種的優異,所以產品特別有名,馳譽遐邇 據陸經所載,原有五種不同的名稱,如早采的叫茶,晚擷的叫茗 但后來茶產愈來愈多,只得個別另立名目,以資分辨 如以采取時間而得名的有雨前茶 白露茶等;以產地而得名的有浙江的龍井茶 福建的武夷茶 安徽的六安茶 云南的普洱茶 湖南的君山茶 臺灣的凍頂茶等;以象征事實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碧螺春 鐵觀音等;以色澤而得名的有綠茶 紅茶 白毛尖茶等;以香氣而得名的有香片茶 茉莉花茶 菊花茶等;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 苦茶等 至于團茶 沱茶 磚茶 塊茶 梗片等,便是以制出后的形式而得名的
⑦當春季茶樹發芽時,即由茶樹上采摘嫩葉,葉的尖端即稱為尖,或名叫槍,分有五等 采摘時多用小刀或剪刀,但婦女用指甲采的更為名貴 至于在秋季采的,就統稱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級遠不如春茶了
⑧茶葉采摘后,馬上就得進行焙制 制法不外曬干,揉團,攤開,焙烘幾個階段 制綠茶時必須先用高溫把葉中的酵素殺死,以阻止它發酵,所以綠茶又稱不發酵茶,可以保持茶葉天然翠綠的色澤 至于紅茶的制法,是把從茶樹上取來的青葉,略為曬干,加以揉捻,使茶葉中的細胞破裂,擠出液汁,然后放著讓它發酵 發酵時茶葉的綠葉素破壞了,出現紅色,加以烘烤,便成紅茶 在中國的安徽祁門,便是著名出產紅茶的地方
⑨茶葉之所以芬香,是因為它含有芳香油的緣故 芳香油很香,但容易揮發,紅茶在發酵后,經過長時間的烘烤,芳香油大部分都消失了,沒有綠茶芳香,事屬當然,無須多辯 如珠茶 貢熙茶 蟹目茶等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可見茶的種類繁多了
(作者錢歌川,文章有刪改)
《中國人與茶》習題
14.通讀全文,簡要概括文章從哪些方面介紹了茶 (4分)
15.從說明方法的角度,說一說第④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 (3分)
例如王婆在清河縣城紫石街開設的茶坊,在茶內還放得有白松子或胡桃肉
16.閱讀第⑥段,體會下面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3分)
據陸經所載,原有五種不同的名稱,如早采的叫茶,晚擷的叫茗
17.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文章②-⑤段是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材料進行說明的
B.第③段橫線處可以填入的關聯詞語依次是“即使……也……”
C.茶的焙制方法可分為曬干 揉團 攤開和焙烘四個階段
D.紅茶之所以沒有綠茶香,是因為經過長時間的曬干,其中易揮發的芳香油消失了
《中國人與茶》答案
14.①悠久歷史;②品種(或:名稱);③采摘;④焙制(或:制法)
評分意見:本題共4分 每個要點1分
15.示例:示例:舉例子 通作用2分
16.示例: “據陸經所載”,“根據陸羽《茶經》記載”的意思,表明了信息來源,準確地說明了中國茶原有五種不同名稱的特點通過列舉王婆茶坊在茶內放點心的事例,具體形象地說明了宋代茶座所賣的茶五光十色的特點,增強了說服力
評分意見:本題共3分 說明方法1分,表達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評分意見:本題共3分 解釋詞語1分,結合句子分析作用2分
1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