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直木閱讀答案
《生如直木》閱讀材料
4 老先生卻搖頭,以為粗磁生銅,不值一顧。他說江西書家的案上,沒有這種次貨,也不使菜刀壓紙。鎮紙多用檀木自制。我說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鎮紙,磚頭石頭,有一塊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說,我給你做一對吧。
5 囊匣裝著的鎮紙被捎來北京時,我正在讀一個小說。
6 急忙掀開囊匣蓋子,只見一雙白潤的檀木,靜靜躺在紫紅的絨布里。真是性靈南國,書法家還做細木工!撫著滿掌光潔,腦中現出柔潤檀木劃過宣紙的感覺。
7 懷著一絲謝意,握著鎮紙繼續讀。小說的主人公,將面臨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說是我的一個朋友寫的,歷歷細微的,滿篇都是他在--時的苦難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劃,翻過下一頁。
8 這篇小說,其實是因了我的慫恿,朋友才勉強寫了出來。他是個內向的家伙,文字輕描淡寫,但骨子透出凄涼和壓力,使我們都敏感了,讀著我想。
9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種冰涼。我想快些翻完這篇小說,好給江西的老前輩回信。可是故事卻正在有趣處,不由我不先讀完。警察監視他的房東,審訊他的女友,他把頭上的一張大網,寫得綱舉目張。
10 一瞬間我意識到手中的鎮紙。掂了一掂,覺得挺沉。確實,檀木決非楊柳雜屬,不顯形骸,不露紋理。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說,突然感覺我輩的感情嬌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勞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11丟開小說,摩挲著檀木鎮紙,心里不禁佩服。世間最不外露的,怕就是這光潔之物了。
12 其實當初斧子劈錛子鑿,它的內里該都是坑疤。人也一樣,每逢出事,當事人處當時,都要讓肉長的心迎著刀刃,哪怕它傷痕累累。
13 囊匣下面,覆著一條墨紙,我取出來一看,原來是老者的題字:
直木頂千斤 江西民諺
14趁著一時感悟,我提筆兌墨,用這一對白檀木壓住紙邊。想了半天,編了兩句,哪管字跡蠢劣,與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張:
生若直木,不語斧鑿
15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無論一莖枯草,一頭弱牛。政治的傷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長流的歷史,比起存活下來的民眾,是那么渺小。除了我們,被筆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傷痕。而且,大都是心廣意寬,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鎮紙,像穿了新衣裳的農民,干凈漂亮地活下來。
《生如直木》閱讀題目
小題1:文章開頭部分第1—4段寫登滕王閣買鎮紙,有何作用?(5分)
小題2:文章是圍繞鎮紙展開的,請梳理思路。(4分)
小題3:結合文章內容,概括老先生捎給作者的鎮紙有什么特點?(3分)
小題4:文章為什么用大量篇幅寫朋友的一個小說?(5分)
小題5:魯迅先生曾批判中國的文化,認為其往往勸人妥協退讓,作“僵尸的樂觀”;他反對逃避,“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有人認為,文中的“生如直木,不語斧鑿”流露了魯迅所批判的消極逃避的思想。請談談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7分)
《生如直木》閱讀答案
小題1:1、引出鎮紙的話題。2 、吸引讀者 3 、對比,突出老先生鎮紙的精美。4 、《滕王閣序》是一篇感慨命運多舛的文章,暗合文章主體,照應文末“除了我們,被文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的傷痕。”(答對一點2分,答對二點,答對三點5分)
小題2:想買鎮紙———捎來鎮紙——引發感想
小題3:白潤、深沉﹑不露文理,直面苦痛。
小題4:1、小說流露了一種對苦難遭遇后的凄涼酸澀的傾訴。2、與老先生的鎮紙形成對比 3、為下文的議論作鋪墊。(一點得2分,兩點得3分,三點得5分)
小題5:1、 直木不語傷痕,不等于忘記逃避傷痕。2 、內里傷痕累累,而外表白潤光鮮,這正是對苦難的一種正視與反抗。3、 “不語斧鑿”,從歷史和大自然永恒的的角度來看待傷害,不無意義地念念于過去,而是直面現在,直面未來,體現了一種更寬廣的情懷。因此,它不僅不是僵尸的樂觀,反是勇毅的樂觀,智慧的樂觀。
看了“生如直木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