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貴與高貴相遇閱讀答案
《讓高貴與高貴相遇》閱讀材料
我的淚水是一批高貴的客人,它們常在我聽音樂或讀書的時候悄然來臨。譬如在收音機里聽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陸》第二樂章的黑人音樂的旋律,令人無不思鄉。想到德沃夏克這個捷克農村長大的音樂家,在紐約當音樂學院的院長,但時刻懷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機會,他便去斯皮爾威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2·35·3 2——— ”,我的淚水也順著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來。譬如讀烏拉圭女詩人胡安娜·伊瓦沃羅的詩集《清涼的水罐》,詩人在做針線活時,窗外緩緩走過滿載閃光的麥秸的大車,她說:“我渴望穿過玻璃去撫摸那金色的痕跡”。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樹才能有這一切呢?露水、小鳥和風兒的憂傷……在光閃閃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讀詩的時候,心情原本平靜,但淚水會在此優美的敘述中肅穆地擠上眼簾。讀安謐的新作《手拉手》,說“透過玫瑰色暮靄的輕紗/我看到河邊有個光腳的女孩/捧一尾小魚/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這時,你想沖出門上,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魚接過來,那么,在地上撒滿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軟,內心卻異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寫字的農村孩子,驀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著小魚向村口走去,難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經常讀書更難得到好書,也不大懂音樂,最主要的我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為何會常常流淚?一個在北國的風雪中長大的孩子,一個當抄家的人踹門而入時貼緊墻壁站著的少年,一個肩扛檁子登木頭垛被壓得口噴鮮血的知青;我,不應該流淚,在苦難中也沒有流過淚水,生活越來越好了,我怎么會變得“兒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強悍,甚至暴躁。
后來我漸漸明白了一點:淚水,是另外一種東西。這些高貴的客人手執素潔的鮮花,早早就等候在這里,等著與音樂、詩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見面。這是一位司儀嗎?不,我是一個被這種情景感動了的路人,是感嘆者。
如果是這樣,我理應早早讀一些真誠的好書,聽樸素單純的音樂。
旋律或詞語,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當浪頭來時,你盯住遠處的一排,它邁著大步走過來,愈來愈近,就在與你相擁的一瞬間消散了。這是一種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們無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遠處又有浪涌來,就像使人腸熱的旋律、詩和眼里的淚潮。
因而我不必為自己難為情了。
(1998年8月23日《文匯報》)
《讓高貴與高貴相遇》閱讀題目
1.文章第二段說“對不期而至的淚水,我很難為情”,原因是
最后一段說:“我不必為自己難為情了”原因是
2.“讓高貴與高貴相遇”從全文來看,兩個高貴的含義各指什么?
答:一個指答: 。
一個指答: 。
3.第七段中,作者聯想到“海浪”,想要表達的意思是
4.下面對全文的賞析恰當的兩項是 ( )
A.作者在第四段寫自己過去的經歷,說明自己已經不是一個隨便 被打動的輕易流淚的人。
B.作者不敢用偉岸、英武這樣高妙的詞形容自己,是因為自己長得粗糙、不帥氣。
C.作者在第三段結尾說自己“難免心酸”,其原因是覺得女孩子用捧小魚的方式來挽救小魚的生命,其實是無用的。
D.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提醒人們應該早點讀一些好書,聽一些好的音樂。
E.文章開篇設置懸念,繼而緊扣題目進行敘寫,結尾再與開頭響應,結構十分嚴謹。
《讓高貴與高貴相遇》閱讀答案
1.①一個男子漢卻常有淚水造訪;②作者認為被好書、好的音樂,以及其他美好事物所打動,是人的一種美好情感,理應如此。
2.①真誠、樸素、善良的情感;②真誠的好書,樸素的音樂、世道人心中的美好事物。
3.美好的事物和情感雖然不易相遇,但卻常有,給人以希望。
4.A、E
看了“讓高貴與高貴相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