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永恒的教書匠季羨林閱讀答案
《一個永恒的教書匠季羨林》閱讀材料
泱泱中華,特點是人多,人多思想雜,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有”,許多議論,是頗為滑稽的。譬如有人轉給我一篇文章,是從網上下載的,諷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從楊絳的《我們仨》推測,那個想當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而最終沒有當成的,估計就是季羨林。嘻嘻,胡為乎來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對官場,一向敬而遠之,了無興趣。證以筆者的目睹:那還是上世紀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內來見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說起近來見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飛色舞,唾星四濺。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無語,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說了一句:“他還很得意。”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跡。即以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一職來說,倒的確有這么一回事:“__”后,某要員曾建議季先生出任此職。季先生么,婉拒了。爾后,北大讓他當副校長,他倒是痛快地應承。為此,有人曾當面訝怪:“為什么放著副部級的職位不要,卻要這個副局級呢?”季先生說:“什么級別,我腦子里沒想過這個!”——他想的,就是當他的教書匠。(節選自《文匯報》)
《一個永恒的教書匠季羨林》閱讀題目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季羨林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只是一個教書匠,至多再加一個寫家,但他一生發表的詩,不超過十首,因此是一個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94歲的季羨林老人創作了《泰山頌》一詩。97歲時,又拿出來修改,表明季先生為了避免名不副實而堅持修改文稿,恰恰說明了“文章不厭百回改”、“佳作常從改中出”。
C.季羨林先生亦儒亦釋亦道,而又非儒非釋非道,從心所欲,脫略形跡,無法取替,不可超越。這正是“國學大師”應有的魅力和境界。
D.“__”后,有人建議季先生出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一職。季先生婉拒了。而后,北大讓他當副校長,他倒是痛快地應承。人貴有自知之明,與其力不從心,不如揚長避短。他想的,就是當他的教書匠。
E.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幾處人們對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評價,然后把自己親身經歷的幾件事情簡要描述出來,雖未直接評論,但足以讓讀者了解季老先生的為人。這種筆法在傳記中頗有說服力。
(2)文中說:“季羨林也是一個大有人格魅力的人。”請簡要概括季老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畫線的句子“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跡”。 請簡略分析“心跡”的內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于季羨林究竟算不算“國學大師”,作者沒有直接評論。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永恒的教書匠季羨林》閱讀答案
(1)CE
(2)(學識)學貫古今,知識淵博;(品質)誠實謙虛,嚴謹執著;(精神)超凡脫俗;(情懷)熱愛教育。
(3)①對官場,敬而遠之,了無興趣;②對艷羨高官厚祿、投機鉆營之人,充滿鄙視(或:鄙視那種愛慕虛榮之人);③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愛,顯示其獻身精神。
(4)季先生是國學大師。他既精通國學又擁有崇高人格,學堪人師,行堪世范。 ①季先生學識淵博,著作等身,他的研究涉及到傳統國學的許多重大領域;②季先生人格崇高,淡泊名利,不計榮辱,只想當一個教書匠。季先生的研究不局限于國學,不像傳統國學家那樣一味鉆故紙堆,也是研究佛學和梵文的專家。他亦儒亦釋亦道,而又非儒非釋非道,從心所欲,脫略形跡,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國學大師”。
看了“一個永恒的教書匠季羨林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