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紅閱讀練習及答案
《燈籠紅》閱讀材料
④我家的大門口平放著一扇廢棄的石磨,夏日黃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從遠遠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著嗓門喊我“漢子,漢子,快過來!”我們家鄉女人把丈夫才叫“漢子”,曾祖母“漢子漢子”地叫我,引得過路的人狂笑不止。這個細節我一直沒有忘記。我跑到她身邊,她牽著我的手走進大門。一進大門,有一問堆放麥秸的沒門沒窗的房子。麥秸經過碌碡壓過以后很柔軟,我們叫“麥滑”。當年的麥秸都有股濃馥的太陽味兒,我自小覺得凡太陽曬過的東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兒。在收割季節的莊稼葉子上能聞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聞到,熟透的“燈籠紅”香瓜散發出的太陽味兒最濃。
⑤曾祖母叮嚀我:“你看著,不要讓人來。”我心里全明白,假裝著懵懵懂懂,隔著麥秸,我早聞到了誘人的燈籠紅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麥秸上。雙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個身子幾乎埋進麥秸里,麥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陽味兒被揚了起來,刺得鼻孔直癢癢。她終于掏出三五個“燈籠紅”,逐個聞一聞,挑出其中最熟的一個遞給我,把剩下那幾個又深深地寄在麥秸里面。家鄉話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麥秸里兩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釀得全熟,濃濃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燈放射出的光芒,只不過不像燈光能看得見。其實跟看得見也差不多,一聞到香味就等于看見紅爍爍的瓜瓤了。我們回到大門口磨盤上坐著,曾祖母眼瞅著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連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給我的只有上面說的一些夢一般的事跡。隱約地記得她個子子很矮小,穿的襖肥而長,寬大的袖口卷起半尺來高,里面總寄放些小東西,她會從里面給我掏出幾個醉棗或麥芽糖。對曾祖母的手我還有記憶。她總用干澀的手撫摸我的面孔,晚上當我鉆進被窩,她的手伸進被窩久久地緩慢地撫摸著我,從胸口直撫摸到腳心,口里念念有辭:“長啊,長啊!”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別的,關于她,我什么也記不得了。她早已隱沒進了無法憶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歷史的內腔之中了。
⑦聽說曾祖母年輕時性子很剛烈,說一不二,村里有個姓王的武舉人(是全縣有名的摔跤場的評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卻異常的溫厚,像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安靜地等著大雪深深地封蓋住它。她從人世間隱沒了,回歸到了生養她的渾然無覺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們(無以數計)生命的靈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燈籠紅》閱讀題題目
1.家鄉的女人把丈夫叫“漢子”,曾祖母卻這樣叫“我”,這是因為_。(1分)
2.閱讀第⑤段畫線的兩處細節描寫,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異。(2分)
3.文章為什么用“一些夢一般的事跡”來概括曾祖母留給“我”的記憶?(2分)
4.第⑥段寫道:“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簡析這句話的含義。(3分)
5.對文章分析正確的兩項是(6分)
A.本文富于詩意,對“我”少年時代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充滿情趣和溫馨。
B.本文刻畫傳神,對曾祖母的描寫細致入微,很好地體現了她的剛烈性格。
C.本文從兒童視角敘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摯,通過對曾祖母的回憶,謳歌了母性的偉大和故鄉的美麗。
E.本文從死亡開始由近及遠倒敘有關曾祖母的記憶,深具感人的藝術魅力。
F.本文首尾呼應,點面結合,通過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農村老人群體形象。
6.概括本文的語言風格,聯系文章主要內容進行賞析。(3分)
7.文章將曾祖母喻為“燈籠紅”,又將她喻為“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聯系全文對此加以評析。(5分)
《燈籠紅》閱讀題答案
1.答案:曾祖母熱切盼望“我”成長為頂天立地漢子(必須答出“熱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說法)
2.答案:前一處體現了曾祖母的熱切心理,后一處顯示了她的滿足感。(答對一點得一分)。
3.答案:留下的印象時間已經久遠;都是不完整的、片斷性的;美好的。(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
4.答案:我深感曾祖母對自己的影響深遠(1分)。至今還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這影響有物質層面上的關心,更是有精神層面上的滋養(1分)。
5.答案:CE
6.答案:本文語言本色、平實(1分)。文章主要敘寫了“我”的童年回憶,塑造了曾祖母這位慈愛、溫厚的鄉村老年婦女的形象(1分),語言與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7.答案:5分“燈籠紅”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實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溫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對曾祖母生命價值和特點的恰當形容(1分),也具有內在的關聯(1分),并形象地說明了曾祖母對“我”的養育之恩(1分)。
看了“燈籠紅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