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耳朵閱讀練習及答案
《校長的耳朵》閱讀練習材料
這孩子說得很快,跟繞口令似的。他的“繞口令”沒有得到老師的任何回應。他剛說完老師就叫了另一個學生回答。
當然,多數學生的答案一致而正確:北京先迎來黎明。
后來老師把討論擴展為北京和紐約哪個城市先迎來黎明?學生們忽然開始舉棋不定了,有的答了北京,又改為紐約;有的答了紐約,又改為北京……
使我感動的事發生在教師們的評課活動中。在同事們稱贊和提建議后,上課的老師自評說,學生基本懂了,但也還是有個別糊涂的學生,比如說“每一個都最先迎來黎明”的那個。
校長就是在這時接話的。
“這個孩子已經超越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說他的發言是這節課最精彩的發言。他的發言正好可以解釋后來同學們在北京和紐約之間搖擺不定的狀態。迎來黎明的先后,是受本初子午線這條假定線規定的——而這個孩子對此還并不知情。他感覺既然沒有一條統一的起跑線或終點線,憑什么說誰先誰后呢?他在想象中升到宇宙上空,分明看到這個旋轉的小籃球上每一處都有自己最先迎來黎明的時間。他已經站在空間(太空)看問題了。”
聽課的校長注意到孩子心里這個小小的波動,理解了孩子為何明知老師在上示范課,明知有一幫子人在聽課,明知大家在談與地球自轉方向相關的問題,卻偏偏不合時宜地出來宣稱迎接黎明不分早晚,跟教科書抬杠,在全班合唱中發一個不和諧音。
那一瞬間我有給他鼓掌的沖動!他旗幟鮮明地把一個老師沒有理會的發言、一個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地球自轉是由東向西還是由西向東)脫離的發言直接判定為“這節課最精彩的發言”,好像撥開水藻,露出了一眼小活泉。
40歲的校長對這位上示范課的教師叮囑道:“聽孩子們說話,是你要學的。”
我如果是那位女教師,一定要趕快把校長的評價告訴這個孩子,也告訴所有的學生。焉知我的學生中那些善于科學想象的種子不會因為這一瓢甘霖破土生根,長成能做科學棟梁的“好大一棵樹”?
我仿佛又坐在當年科學教育的課堂上。
我的導師組長戴維,一位瘦瘦的,戴著眼鏡的猶太裔教授,美國科學教育的重量級人物,正舉起一根手指,笑瞇瞇地、第一萬零一次地重復他最心愛的名言——
“教學的目標是理解學生想法的本質!”
(摘自2012年7月27日《文匯報》,文/唐小為)
《校長的耳朵》閱讀練習題目
1.文章敘述了 、 兩個不同時段發生的事,連接兩個不同時段的過渡句是 。寫這個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目前基礎教育中出現問題的關注。
2.那個穿灰夾克的孩子說的話確實 ,跟繞口令似的。但細讀他說的話,可以看出他說的話中最核心的信息是 。對這個孩子的發言,講課老師的評價是 ,校長的評價是 。
3.文章開頭提到的教室上方懸掛“科學探究式教學實驗課”的大紅橫幅不是閑筆,寫教室里這個布置的意圖是 。
4.類似文章中敘述的情景在我們的課堂上不是個別現象,你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癥結是什么?假如你是那個在課堂上發言的孩子,聽了校長的話會有怎樣的想法?
5.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 和 的修辭方法,從表達方法上說,這個句子屬于 。
6.文章最后用 描寫、 描寫和 描寫刻畫了戴維教授,以他“第一萬零一次地重復”的那句話結束全文,其作用是 。
7.文章以“校長的耳朵”為題好不好?如果你認為不好,請另擬一個標題。
《校長的耳朵》閱讀練習答案
1.聽課 評課 使我感動的事發生在教師們的評課活動中
2.有些含混 我覺得每一個地方都是先迎來黎明的 糊涂 最精彩的發言
3.體現課程改革的目的,強調上課要“科學探究”。 以此比照上示范課的的老師行為對“探究”的忽略。
4.略
5.反問 比喻 議論
6.外貌、動作、語言 印證校長說的“聽孩子們說話,是你要學的。” 點明題旨。
7.略
看了“校長的耳朵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