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的鄉愁閱讀練習及答案
《皮膚上的鄉愁》閱讀材料
②小時候到樹林里去,我會用手摸那些干燥生澀的樹皮,摸那些疙疙瘩瘩的樹釘,那種樹皮、樹釘的坑坑洼洼和粗糙的紋路,會把手掌劃得澀澀的、辣辣的,可是卻很有質感;我還會在碧綠的苔蘚上,摸那種綠色和陽光照在其上散發出的絨絨的溫暖,會摘一片樹葉把它揉碎,看著它的綠色汁液染滿手掌,感觸那種汁液的清新、淡淡的冷以及它散發出的氣味。黃昏的時分,樹林旁的沙土里還有太陽的余溫,我常常穿一條短褲、赤裸著上身臥在沙土里,細細的沙土掩蓋在肌膚上,一點一點地傳遞著熱量,直到沙土逐漸冷去,我才依依不舍地把身子拉出來,在夜色中穿戴沙土的溫度回家去。
③從少年時候的田園世界,到了一個工業的世界之后,咱們的肌膚感觸能力,其實下降得十分厲害。由于生活條件好了,咱們不會再赤腳在路上走,不會被葛針扎到或被玻璃劃到,所以痛苦的經歷就少了;咱們不會去玩泥巴,不會去爬樹,不會去河里、池塘里游水,咱們的肌膚不再感觸到天然的粗糙、細致和冷暖。一個工業化的國際、人工的舒服國際,不知不覺地把咱們跟天然切割開來,咱們不再感觸冷暖,不再感觸細致和粗糙,不再感觸痛苦。
④在咱們小的時候,其實人和人的身體觸摸,是頻繁的。老一輩們會撫摸你的頭;教師會握著你的手寫字,那寫下的每個字,帶著體溫經過手掌傳遞過來的;爸爸媽媽會把熟睡的你從沙發上抱到床上;你會親密地攬著同伴們的肩;會和街坊牽著手一同上學、春游。可是在長大之后,每個人覺悟的獨立認識,會逐漸把這些排擠在外。
⑤曾經看過日本的一部電影《入殮師》,年輕的入殮師小林大悟,對每一個死者都仔細擦拭過撫摸過一遍,那些死去的年輕的、年邁的、如花的、蒼老的身體,都是冰冷的,但是小林大悟卻用自己的肌膚、溫度和用心,把干凈、尊嚴和體面給予他們,那是活著的人通過皮膚的力量所能給予死后的人最后的東西,小林大悟也從中感受到了肌膚死亡的溫度和紋理的變化。
⑥這樣的經驗,并不是誰都有的。一直到父親去世,哥哥和父親生前交好的兩個鄰居,趁父親身體還有溫度、還柔軟,給他穿好壽衣。想起來,我有時候會嫉妒他們,因為他們在父親從生到死的時候,感受到了他皮膚的從溫暖到冰冷、從柔軟到僵硬的過程,而這一切,在父親把它們都帶走的時候,我卻沒能去親自地、細細地感受。
⑦在這世間,一個人的皮膚,究竟能感受到多少東西,又究竟能留下多少東西?也許沒有人會知道,也許我們在感受的時候,忽略掉了這種感覺,或者從沒有意識到這種感覺。
選自2014年4月刊《青年文摘》有刪改
《皮膚上的鄉愁》閱讀題題目
1.結合全文概括文章題目“皮膚上的鄉愁”有哪些含義。(4分)
2.請你從修辭方法的角度賞析文章第④自然段劃線句的表達效果。(4分)
3.選文第⑤自然段從記敘順序看屬于 ;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是:
(4分)
4.根據上下文內容,請你在第①自然段補充完整朋友所說的話,并從中可以看出朋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4分)
5.作者在文章最后寫到父親離世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請結合你的親身體會,用細膩的文筆給我們描述你的肌膚曾真切感受到過最難忘的瞬間。(4分)
《皮膚上的鄉愁》閱讀題答案
1.用皮膚感受到的對童年田園生活的回憶,用皮膚感受到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傳遞。
2.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1分),寫了老一輩摸孩子的頭,老師手把手叫寫字等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寫出了小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身體接觸是頻繁的(1分),表達了作者對于人與人之間親密接觸增加情感交流的懷念和呼吁,(1分)增強了氣勢。(1分)
3.插敘(1分),講了一部電影里的主角深刻地體會肌膚死亡的溫度和紋理的變化的感受,更加突出強調了肌膚接觸能夠增加我們對世界生命的深刻認識(1分),引出下文對父親離世的描寫(1分),表達了作者對感受生命自然的強烈呼吁(1分)。
4.攝影是沒用的,仍然是隔了一層,只要觸摸到它們的溫度和紋路,感觸到它們的蕭條和榮枯,那一刻才是真實和它們在一同的。(2分,意及即可)細心體會生活懂得生活,用心靈感受自然、世界的人(2分)。
5.答案:作者寫與父親最后接觸的錯失,是為了表達遺憾之情和呼吁我們要珍惜并運用我們的觸覺去好好感受周圍的世界(2分)。生活實際略(2分)。
看了“皮膚上的鄉愁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