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關注你的背影孫道榮閱讀答案
《誰關注你的背影》孫道榮 原文閱讀
母親從老家來。從火車站接到母親,穿過車站廣場,向停車場走去。母親年紀大了,走得慢,雖然他放慢了腳步,但還是落在了后面。
上了車,母親忽然心疼地對他說,你的背怎么有點駝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頭十個小時。他點點頭,沒關系的。母親輕聲說,可你爸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腰桿還挺直的呢,你要照顧好自己啊!
父親去世已經八年多了。記憶中的父親,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時光,躺在病床上,蜷縮成一團,干瘦,臉色蠟黃,了無生氣。但只要子女來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會強撐著坐起來,面帶笑容。父親的背影,他還真記不大清了。從小,他就喜歡走在前面,大步流星,或者奔跑。總能聽到身后的父親或者母親,大聲地提醒他,慢點,注意安全。因為總是跑在前面,他很少看到父母的背影,或者是看到了,也根本沒有留意。
父親的背影,到底是怎樣的?他一邊開車,一邊努力地回憶。腦海中浮現的,都是父親忙碌的身影,竟然沒有想起一個完整的背影。他的心猛地顫抖了一下。
人到中年,他發覺自己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時常懷舊,變得多愁善感了。他的腦海中突然跳出來一個背影,是兒子的。
去年秋天,他和妻子一起,送兒子去成都上大學,順便旅游一趟。陪兒子辦好了入學手續,在學校門口,和兒子告別。兒子轉身向校園走去。這時,一輛開往火車站的公交車來了,他喊妻子趕緊上車,妻子卻一動不動,目不轉睛地向校園里張望。他循著妻子的目光看過去,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兒子的背影,瘦削,高大。公交車開走了。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兒子的背影,消失在盡頭的拐彎處。兒子一直沒有回頭。他看到妻子的眼里,噙著熱淚。妻子嘆了口氣,心疼地說,兒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個電線桿似的。
兒子不會知道,媽媽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視著他。就像那天一樣,兒子留在他腦海中的,有很多很多背影。
從兒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開始,他和妻子就習慣了他的背影。兒子學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兒子的身后,隨時張開雙臂,以防兒子絆倒;兒子會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不時地提醒兒子,注意別摔倒。看著兒子輕快矯健的背影,他露出了開心的微笑;兒子上學了,每天送兒子到學校門口,目送兒子背著書包走進校園,他才放心地離開;兒子高考時,他答應兒子,不送他,以免給他造成精神壓力。兒子一走出家門,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著兒子走出居民樓,向小區外走去,直到他的背影,完全看不見了。
他知道,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留給他和妻子的,將是更多的背影。
他忽然意識到,作為人子,他卻很少關注父母的背影。年少時上課讀朱自清的《背影》,他怎么也體會不到朱自清的那份情感,甚至覺得作者太煽情了。等到自己長大成年了,目送的,也大多是孩子的背影,很少有父母的背影。他總是走在前面,他像自己的兒子一樣,把背影留給了父母雙親。
車開到小區外。他打開車門,攙扶母親下車。他和母親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路上,他故意放慢腳步,走在了母親的后面。母親七十多歲了,腰板還不錯,但步履已經蹣跚,邁著碎步。母親真的老了。
母親突然回頭。他揉揉眼睛,加快了腳步,和母親并肩,緩緩地向家走去。
有時候,人生需要回一回頭。回頭,你就會看見,默默地注視著你背影的那個人。那個人,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深愛著你的人。
(選自《杭州日報》)
《誰關注你的背影》閱讀習題
1. 文中第④段畫線句,他的心為什么猛地顫抖了一下?請說明理由。
2. 文章的后半部分著重寫兒子的背影,這對突出主題起到什么作用?
3.“有時候,人生需要回一回頭。”你覺得有這個必要嗎?為什么?
4. 結合上文,請談一下“誰關注你的背影”?為什么?
《誰關注你的背影》參考答案:
1. 因為從小到大,他很少關注父親的背影,只顧自己而忽略了父愛。
2. 作者將“關注兒子的背影”與“忽略父母的背影”作比較,突出了愛的側重點,強化了中心思想,給人以反思。
3. 有必要。回頭,不僅使自己看清走過的路,還能看清身后那個默默注視你的人,使你找到愛的歸宿。
4. 示例:父親和母親。他們是最關心“我”的人,不僅給了“我”生命,還照顧起居,噓寒問暖,總在身后默默地關注著、鼓勵著、陪伴著……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公式
1、標題作用:
(1)全文的線索,推動情節發展
(2)總結文章內容,點名主旨(突出主題)
(3)形式新穎,吸引讀者
(4)反映人物情感變化
2、動詞理解:
__生動表現了人(事)物__的特點(情狀)(或描繪出一幅……的場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詞語的表達效果
(2)分析:修辭+修辭作用
例題:請問文中劃線部分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比喻:用__比喻__,表現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人物)……
擬人:把__擬人化(或賦予人的情感),生動形象的表現了……(或描繪出……的畫面,寫出了事物……的特點)
排比:使句式更整齊,氣勢更強調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點
反問:這個反問句的意思是……以強烈的語氣表達了(人物)……的感情
設問:開頭出現,其作用通常為“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文中或結尾出現,其作用通常為“引起了對……的問題的關注(或引人深思),給人以啟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__代__,使被借代的更加具體,生動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特點
引用:引用詩句,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語言更優美(或引用詩句是為了說明……)”
引用故事,神話傳說,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4、文章運用表現手法作用:
例題:請問這題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讀文章有何好處(意義)?
(1)對比,作用:__和__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人(事)物__的特點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遠,含蘊深刻
(3)伏筆,作用:對將要出現的__事物作暗示,為情節發展作鋪墊
(4)照應,作用:使文章結構嚴謹,使文章主題更加鮮明,使文章更加嚴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現環境,營造氛圍,抒發情感,突出主題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開頭,作用:
A、引起下文
B、點名所要描寫的對象
C、照應文章標題
D、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E、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B、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推動情節發展
(3)結尾,作用:A、總結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應前文
D、照應題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畫線句、段運用何種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里、神態、正面、側面描寫
(2)壞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作用:(1)人物:表現人物__的特點,突出人物__的性格(品質、思想)
(2)環境:烘托一中__的氣氛,表達一種__的思想感情
7、用簡潔的言語概括文章(或文段)內容:
誰+干什么+結果怎么樣
8、本文(某段)運用什么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9、簡要概括文中事物特點:
首先分析文章的結構,注意文中的連接詞(首先、其次、還、然后、也、最后、此外……),這些詞語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點。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不能。
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