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馬茂斌閱讀答案
《鄰居》馬茂斌 原文閱讀
擠過半截車廂,他才賠著笑臉讓一個小伙給他挪了半個屁股的位子。靠在那點硬座上,他覺得已經很難得。半瞇著眼想梳理一下這些天的情緒,卻發現斜對面有一個人正認真地看著自己。定定神,他也覺得有點面熟,好像在哪兒見過。但他不習慣先張口問人,多少年都是別人先問他,于是心里只是動了動,也就擱起不理了。
中途他幾次睜開眼,那人好像還是在看。這倒讓他覺得不安。在城市東區就業服務中心做個副主任,官不大,卻經常接觸人,當然也退回過很多辦證辦貸款的手續。那不是因為他挑剔有意刁難,主要是因為手續不全。他清楚,都是些下崗職工,都很難,干嘛去為難他們?為此,也有很多人認識他,見了面打招呼,他也只是禮貌地點點頭,并不放在心上。當然也有個別人以為他是別有用心,對他沒有好感,甚至忌恨他。今日這哥們,如此這般盯著他不放,屬于哪一種呢?郭主任一下心里倒沒了底。
忐忐忑忑下了火車,郭主任也沒心思叫車等車,就直奔628路電車,他知道這車路過小區門口,五分鐘一趟,40分鐘就到家了。沒想到剛落座,火車上的那個人也就前腳后腳跟了進來,而且坐定以后仍然不斷地瞅他。這讓他警惕,干嘛呢?他開始挖掘記憶深處的影子,努力地想找出那個人的一些片段來。
車停靠到了門口,他才恍恍惚惚爬出記憶。總算到家了。到家了,他不會再跟著我了吧?他想。心里才開始釋然放松起來。
電梯打開了,踏進電梯轉身關門的那一陣,郭主任才發現那人還跟著,而且在他按完樓層號以后,那人也只是朝他抿嘴一笑,并沒有做自己的選擇。
看著郭主任有點慌亂,那人終于開口說話了:“你是1353吧?”
郭主任一驚:他怎么知道?
“我是1356號。你也去重慶了?”
直到這一陣,郭主任的遺惑才解開了,怪不得。
見是鄰居,郭主任才放下心,擠出點笑臉,禮貌地應允道:“去送孩子。你呢?”
“一樣。理工大。”
“我們的也是理工大。今年考上的?”
原來,兩家孩子初中是一個學校一個級,只是后來郭主任的姑娘上了市一中,而鄰居家的兒子就近在十四中。兩家住一個單元至少已經兩年有余了。
說話間十三層到了,兩人出了電梯便不再說話,忙著各掏各的鑰匙。仍然背對背,各是各的方向。
《鄰居》閱讀習題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因為平時工作強度很大,又為孩子上學的事轉騰了一陣,郭主任有些疲憊、困乏,但因為安頓好了孩子,心里寬松了一些。
B、在火車上休息的時候郭主任發現有人在注意他,同時他也覺得對方很眼熟,但卻沒有主動詢向,是因為長期形成的職業習慣。
C、郭主任忐忑地下了火車,匆匆往家趕,是因為他對盯著他的那個人產生了恐懼和懷疑,他覺得那個人可能會做出對他不利的行為。
D、兩人雖然是鄰居,而且孩子還曾經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年級上過學,但郭主任卻對此人充滿警惕,暗示他們以前可能有過矛盾。
E、小說語言質樸、白然,情節上通過寬松、不安、忐忑、臀惕、釋然、慌孔等多處心理描寫制造了波瀾,使懸念迭生。
(2)簡要分析結尾劃線句在全文的作用。(8分)
(3)主人公“郭主任”有怎祥的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8分)
(4)小說以“鄰居”為題有什么好處請你從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兩項中任選一項作簡要分析。(8分)
《鄰居》閱讀答案
(1)答案(C,E)
(2)答案:一、從結構上看,寫出了短暫交流后的結果,照應文章標題;
二、從主題上看,反映了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3)答案:①疼愛自己的孩子,為安頓孩子轉騰。
②秉公辦事,有同情心。從不刁難前來辦事的群眾,同情下崗職工。
③對人冷漠。與鄰居不相往來。
(4)答案:主題思想:以“鄰居”為題,使得主題思想更加集中、深刻。文章辛辣地諷刺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淡漠。雖然是對門鄰居,孩子曾在一塊讀書,上了同一所大學,但面對面卻不相識,甚而有了警惕之心。“鄰居”就與“心遠”有了對比效果,在對比中突出了主題。
情節結構:以“鄰居”為題,使得情節結構更加緊湊、有序。故事從兩個鄰居的見面展開,層層設疑,制造懸念,最后才揭曉兩人的關系。全篇緊扣“鄰居”來寫(或以“鄰居”為線索貫穿全文)。
看了“《鄰居》馬茂斌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鄰居阿麻閱讀答案
2.八年級下語文閱讀答案
3.用愛傾聽閱讀題答案
4.四年級上冊語文閱讀及答案
5.從小做時間的主人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