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鞋子閱讀答案
《父親的鞋子》李漢榮 原文閱讀
父親忽然記起了什么,說,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東西老是硌腳。昨天黃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為你受涼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麥冬,樹葉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給灌滿了,當時沒抖干凈,衣服上頭發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沒來得及理個發,換身像樣的衣服,就這么急慌慌來了。走,孫女兒,帶我下樓抖抖鞋子,幫我拍拍衣服上的塵土。我說,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樓。父親執意下樓,說新屋子要愛惜,不要弄臟了。
樓下靠墻的地方,有一小片長方形空地,還沒有被水泥封死。父親就在空地邊,坐在我從樓上拿下來的小凳子上,脫了鞋子仔細抖,又低下身子讓孫女兒拍了衣服,清理了頭發。上樓來,我幫父親用梳子梳了頭發,這是我唯一的一次為他梳頭。我看清了這滿頭的白發,真有點觸目驚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發后面積壓了多少歲月的風霜?
第二年春天,樓下那片空地上,長出了院子里往年沒有見過的東西,車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燈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樓房轉角的西側,還長出一苗野百合。 大家都感到驚奇,有個上中學的孩子開玩笑說,這不就是一個百草園嗎?
大家都說,新鮮,真新鮮。也有人說這個院子向陽,有空地就不愁不長苗苗草草。議論一陣也就不再管這事了。
只有我明白這些花草的來歷。它們來自父親,來自父親的頭發、衣服和鞋子,來自父親的山野。
是的,父親也許沒有帶給我們什么財富、權力和任何世俗的尊榮。清貧的父親唯一擁有的就是他的清貧。清貧,這是父親的命運,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的沒有留下什么,父親更沒有帶走什么,連一片草葉、一片云絮都沒有帶走。
他沒有帶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連我對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沒有帶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這么說來,我的所謂的感念和心疼,說到底還是我從父親那里收獲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續收獲著這種感情。而他依然一無所有地在另一個世界孤獨遠行。
是的,他沒有帶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著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貧的父親們留給我們的啊。
何況,我的父親,曾經,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氣息都留給我們。
他清貧的生命,又是那般豐盛和富有,超過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
父親越去越遠,越去越遠,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選自《散文》2012年第6期)
《父親的鞋子》閱讀習題
6.這篇散文以“父親的鞋子”為題,用意何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據文章前三段文字,簡析父親的形象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好在哪里?請賞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文末說“父親越去越遠,越去越遠,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聯系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那么,我們這些自以為是地活著的人們,又能給世界留下什么呢?我們敢于踐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釘子和冷酷的鐵掌,還有別的可以發芽開花的種子嗎?”這段文字原是全文倒數第二段(省略號部分),有人認為可以刪去,有人認為不可刪去,你以為呢?請說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親的鞋子》閱讀答案
6.①“父親的鞋子”既是文中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線索,串起了全文的敘事、議論和抒情。②以小見大,尋常的物象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蘊。
7.①深愛孩子,不管路途遙遠和自己年邁,進城給兒子送大米和面條;②樸實善良,為沒給兒子買房出過力而感到內疚,連撣身上的塵土也要到樓下去。
8.運用對比、比喻的手法,贊美父親的生命盡管清貧卻意義豐盛,給我們留下豐厚的人生啟示,語言精練,韻味悠長。
9.①父親也許沒有帶給我們什么財富、權力和任何世俗的尊榮,卻給我們留下了美德和深厚的感情;②父親雖然遠去,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一生緬懷不盡;③以“草木”作比,喻父親美德永世芳香,形象生動;④呼應前文關于春天院子里長出花草的描寫和議論,深化題旨。
10.示例一:不可刪去。①以父親的人生態度來反觀我們自身,用對比的方式深化文章對于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②緊扣“鞋子”這個物象,用形象的筆觸批判現代人正在喪失自己純樸的本性,使得文章更具思想的深度。
示例二:可刪去。①全文的敘述比較樸實,抒情和議論也傾向于內斂和含蓄,而這段文字批判的鋒芒過于顯露,與總體風格不夠協調;②含蓄的表達反而能夠給予讀者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意味更加深遠。(兩種觀點都可以,重在能夠自圓其說,而且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