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霧都”到“霾都”》閱讀答案
《從“霧都”到“霾都”》
?、勰敲吹降资裁词庆F,什么是霾呢?
?、軞庀髮W上對“霧”的定義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導致水平能見度低于1公里的天氣現象。霧和云可以說是一母同胞,它們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條件,過量的水汽與空氣中的凝結核結合在一起,它們懸浮在高空被稱為云,如果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霧具有天氣指示的意義,往往與特定的天氣系統相聯系。而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對“霾”的定義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201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則對“霾”給出了技術性的判識標準:“當能見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且空氣相對濕度小于80%時,即可判識為霾。”所以霧與霾最大的區別是相對濕度: 相對濕度達到95%以上的低能見度現象稱為霧,相對濕度低于80%的為霾。如此看來,重慶這個浪漫縹緲的“霧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變呢?
⑤霧和霾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在穩定的天氣條件下,排放入大氣中的污染顆粒物濃度越大,霾就會越重,此時如果水汽達到飽和,污染顆粒物就會作為凝結核形成霧滴。而霧形成之后,水汽被陽光蒸發,凝結核卻仍然留在空氣里,此時霧又轉化成了霾。
?、迖鴥茸钤缣峒?ldquo;灰霾”的論文作者、中國氣象局研究員吳兌說出一個更為殘酷的現實:“我們原來認為重慶是‘霧都’其實是誤解。重慶由于二戰的軍工開發和建國后的軍工建設,一直是嚴重的‘霾都’,只是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倫敦也是一樣,它工業化以后就是個‘霾都’。我們以前認為能見度惡化都是霧造成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霾。”于是,“霧都”不再有美感,反而變成了刺耳的警報,令人憂心。而且,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被冠上了“霧都”的名號。2011年10月,鄭州連續三天霧氣籠罩,早晨能見度更是降到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調侃為“宛若蓬萊仙境,鄭州成‘霧都’”;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貝賽報》在文章中指出:“中國的首都正在與倫敦爭奪世界‘霧都’稱號”;2011年11月,烏魯木齊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霧籠罩,能見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見度幾乎為零,被戲稱為“西部霧都”、“霧”魯木齊。
⑦然而一些關于中國近五十多年來霧日和霾日的變化研究資料顯示,大部分地區霧日的變化并不明顯,那么這些所謂的霧天增多了,實際上都是霾天增多?;\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新興的中國“霧都”實際上都是“霾都”!特別是1975年以后,中國霾日明顯增加,在大部分地區,這種霾日的變化更多受到了人為排放的影響,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⑧霾會降低空氣能見度,這主要在于大氣中顆粒物的散射、吸收帶來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顆粒物的散射,顆粒物的家族被稱為懸浮顆粒物,其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躥紅。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會深入到人的肺部,造成人的循環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PM2.5的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環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急診數量分別會增長5%和1%。如今在我國的有些城市,這種污染的最大來源是汽車排放的尾氣。
?、嶂袊?ldquo;霾都”已經越來越多,而且還在繼續增多中。中國經濟和工業較發達的地區,霾日變化都呈現出增長趨勢,而且這種趨勢恐怕短期內也很難發生改變。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樂觀,懸浮在中國城市上空的灰霾還要很久才會消散。
(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第11期,有刪改。)
《從“霧都”到“霾都”》習題
1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名山全都以霧為奇絕,一些城市也以霧著稱。
B.重慶多霧是因為潮濕空氣不易散發且飽和所致。
C.云和霧在空氣層所處位置相同,都能指示天氣。
D.霧和霾形成的條件不同,互相轉化的條件相同。
14.根據文意,下列關于中國的“霾都”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經濟和工業較發達地區,霾日變化都呈增長趨勢,短期內恐怕很難改變。
B.隨著對霧霾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意識到中國新興的“霧都”實際都是“霾都”。
C.重慶從二戰到建國后一直是軍工生產的重地,實質早已是污染嚴重的“霾都”。
D.新增的各地“霾都”都處于盆地之中,周圍群山環繞,潮濕空氣不容易擴散。
15.下列現象與霾的形成無關的一項是 (3分)
A.2014年APEC會議期間,北京200多萬車輛停駛等措施的執行使其天空呈“APEC藍”。
B.1975年以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人為排放量增加,中國霾日明顯增加。
C.云南蘭坪有個神奇的湖泊,天氣變化的時候,一條白龍似的水霧從湖面盤旋升起。
D.曾有報道“北京盛夏季節30℃大霧彌漫”,實際上高溫條件下出現的不可能是霧。
16.根據文意,“霧”和“霾”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哪三個方面?請分點概述。(5分)
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是什么?(4分)
(1)如此看來,重慶這個浪漫縹緲的“霧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變呢?(2分)
(2)顆粒物的家族被稱為懸浮顆粒物,其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躥紅。(2分)
《從“霧都”到“霾都”》參考答案:
13.B(A.“全都以霧為奇絕”中的“全都”不當;C.二者所處位置不同;D.二者互相轉化的
條件不相同)(3分)
14.D(D.新增的各地“霾都”并不是都在盆地中)(3分)
15.C(A.減少汽車尾氣等污染源使北京灰霾天氣暫時消失;B.人為排放量增多,霾日會增加;
D.30℃高溫下,水汽蒸發,空氣濕度條件不足以形成霧,此時形成的只能是霾)(3分)
16.①相對濕度的區別;②構成成分的區別;③能見度的區別;④成因的區別。
(5分。答對一點2分,三點5分。)
17.(1)指重慶是一個深受灰霾污染的城市。(2分)
(2)指PM2.5迅速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成為焦點。(2分)